“公共区域”怎能变“私人领地”!这群人和谐拆违不“拆心”→

2022-02-25 19:21:04 来源:上海徐汇 选稿:常善喻

种菜、堆杂物、晾衣服、停电瓶车,“公共区域”变成“私人领地”,引得周边居民极度不满……

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金塘小区位于老沪闵路333弄,南临张家塘港市管河道。小区房型逼仄、基础设施老旧,居民破墙开门和在天井里私自搭建临时性建筑的情况颇为常见。居民们的“圈地运动”不但极大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安全隐患。

街道“吹哨”聚合力

多线推进谋实效

为了拔除这个存在多年的“硬钉子”,凌云街道打出违建整治的“组合拳”。

横向上,街道理顺工作机制,成立了以街道主要领导挂帅,拆违办、派出所、城管中队等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的拆违工作小组,以进一步强化拆违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指挥。纵向上,工作小组、居委、物业和居民自治力量有序对接,打通违建治理快车道,做实做细居民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拆违工作。

前期工作中,在凌云街道的统一协调下,居委、物业和业委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排摸,收集辖区违章住户信息、违建原因和配合意愿;城管中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小区破墙开门一户一档明细和汇总表,详细登记电话沟通、上门宣传等情况,并安排执法队员进行调档;街道进一步召开协调会,对违建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多方力量互相支援,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宣传引导凝共识

“真心诚意”化“阻力”

为进一步营造全民理解、支持、参与违法建设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工作小组将违建治理宣传工作关口前移,增强广大居民对拆违工作的认知和抵制违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居委工作人员利用小区业主群及张贴栏等,推送违建治理相关信息,让广大居民深入了解什么是违建、如何治理违建和传导违建治理意义。城管执法人员搭台,现场耐心宣传查违治违的相关法律法规,解答群众疑问,将违法建设的危害性和拆违的必要性向居民宣讲到位。工作小组成员不但深入有违章点的居民家中,了解相关情况,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劝说,反复明确自拆、帮拆的时间节点,还多次牵头召开居民议事会,强化双向互动,引导居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各自诉求。

最后,在原定2月21日正式联合整治前,工作小组不但给违建居民预留了足够的自拆时间,还多次对仍有抵触情绪的居民开展上门动员,用“诚意”尽可能化解“阻力”。

和谐拆违不“拆心”

柔性执法有“温情”

工作人员表示,经过了解,其实大多存在违建情况的居民对破墙开门是违法行为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只是为贪图方便,才擅自改变了房屋结构和外貌,意识到了违建后果的严重性都很配合拆违工作。

而针对部分对拆违存在抵触心理的居民,工作小组一方面组织居委、城管工作人员上门讲明政策和法理利弊,另一方面则动员社区志愿者,依托“熟人优势”进行劝解,争取获得当事居民的理解和配合。“硬碰硬是必定行不通的,还会造成反作用,要让居民迈过‘拆违’这道思想坎,只能用真心化解。”

此外,工作小组表示,部分违建存在源于百姓切实的使用场景,而对这部分也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同步兼顾居民实际需求。本次拆违中,工作小组就为一位安装心脏支架的耄耋老人开辟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老人日常出行。

通过工作小组的不懈努力,“柔性”拆违方式获得了19户居民的一致认可。其中1户居民在整治前就已自行恢复,其余18户居民也分别在4天内配合街道施工队完成恢复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