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桌搬到居民家门口,社区服务也搬到家门口,上海这个街道究竟打什么算盘?

2022-02-14 19:07:00 来源:上观新闻

虎年新春的第一个工作日,浦东新区塘桥街道一座居民小区的居委办公室里,围满了人。居民们奔走相告:街道干部来“坐诊”,有什么投诉意见、疑难杂症,统统来现场反映吧。

这是街道今年新推出的一项制度:每周一上午,领导干部将“接待桌”搬到居民家门口,现场为居民办实事。一个多月来,街道12名领导干部共计接待居民108人,收到87个建议问题,其中已答复68个,剩余问题也在积极推进中。

这是塘桥街道围绕文明典范城区 “一模范四高四力”的目标要求,形成的工作成果之一。目前,浦东新区正在创建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区,塘桥街道明确将创建工作立足点和重点放在解决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上,探索实现创城惠民创城利民。

“接待桌”搬到“家门口”

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对群众意见、建议的广泛汲取。今年,塘桥在原有的领导干部包干联络基层机制的基础上,创新了领导干部驻居民区接待日机制,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

领导干部居民区接待日机制讲究“两个固定”,即每名领导干部固定对接包干2个居委;固定一个周一上午为居民接待日,每月至少集中接待辖区居民一次。同时,这项机制要求领导干部每次接待日当天整理反馈接待情况,形成为民办实事清单,每个诉求、建议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和整改期限,遇到“疑难杂症”,要在半月一次的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上研究处置,确保居民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东方汇景苑小区非机动车充电桩安装完成,但许久未能投入使用,这令居民非常不解,今年1月17日的接待日活动上,这一问题也被多名居民提及。原来,去年下半年位于地下空间的充电桩已经安装完成,但地下空间需要接入手机信号,小区业委会与供应商就费用支付问题陷入僵持。

供应商坚持先付费后调试,而业委会坚持调试完成,充电桩可正常使用后再支付款项,双方均不肯让步,导致充电桩迟迟无法正常使用。在参与接待日领导的协调下,街道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与供应商对接,提出合理的建议。目前相关设备已经完成调试,充电桩即将正式启用。

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塘桥共有24个居民区、70个住宅小区,住宅总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然而这些住宅楼平均房龄约为24年,房屋“老龄化”程度严重。一面是老百姓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一面是全国文明典范城区创建的指标要求,塘桥街道将它们有机统一在一起,把综合整新作为年度重要实事项目全面铺开。

塘桥街道微南居民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由微山二村和微山新村1到6号组成,面积近4.7万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微南小区综合整新项目重点从住宅本体、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和服务设施四个方面对小区实施改造,包括外立面、屋顶、楼道、共用部位、电气设施、给排水设施、道路、绿化进行修补整新。

此次综合整新不仅着眼于美化环境,还注重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例如新增的非机动车充电设施,不仅满足了居民充电的需求,还为杜绝非机动车楼道充电、飞线充电等乱象提供有力支撑。

借此次综合整新的契机,微南居民区辖区内原本被围墙隔断的2个小区,也还路于民、融为一体。这一工作并非简单拆除一道围墙,还拆除了小区中央500多平方米的无证建筑,改造绿化带、建设小花园、增设公共活动场地,整合非机动车棚和垃圾厢房等功能,让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布局更加合理。

微南居民区的改头换面,只是塘桥社区综合整新实事工程的开始。按照街道拟定的3年计划,塘桥辖区内近30个老旧小区,都将按照成片推进的原则实施综合整新,并根据所属不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融入滨水景观、健康活力、绿色宜居等不同主题。

打造真正的“家门口”服务

在近年来的疫情防控过程中,上海许多居民小区为控制人流关闭了一些边门、侧门,却意外凸显和强化了小区主出入口的作用——从社区生活的一早一晚看,老年人群买菜散步,中青年人群上班下班,青少年人群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小区主出入口。小区主出入口成了社区所有人群的必经之地,也就意味着这里成了唯一可实现社区全人群覆盖的新公共空间。

有了这一发现,塘桥随即启动了“三口一视界”项目,打造了集“安全守护的关口”“社区服务的端口”和“文明示范的窗口”为一体的“家门口”空间,实现社区文明触目可见,社区服务伸手可及,社区平安24小时守护,社区管理服务全人群覆盖。

去年底, “三口一视界”获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创新 “最佳案例”。相关专家认为,这一探索与实践深化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形成了社区治理的第四空间,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群众获得感,带动了更多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目前,“三口一视界”已覆盖17个居委、19个小区,2022年将做到24个居民区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