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邓小平在上海的20分钟“计划外”讲话为改革一锤定音

2022-02-12 15:20:56 来源:红色之声

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闵行开发区”)

成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0年前的今天

1992年2月12日

恰逢开发区成立6周年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

最后一站在上海

面对当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

上海如何抓住改革开放

吸引外资的大好机遇?

今天

就和小红(ID:hszs1921)

一起来回顾这段让人心潮澎湃的往事

1992年2月12日上午9点左右,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等的陪同下,分乘两辆面包车,驶进了闵行开发区的紫藤宾馆。邓小平那天起得特别早,视察了一个工地后,马不停蹄地赶了30多公里,前往闵行开发区视察。随后,又来到马桥乡的旗忠村。

△闵行开发区紫藤宾馆

从“开而不发”到“筑巢引凤栖”

闵行开发区是上海最早成立的2个开发区之一,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真正发挥了改革开放“窗口”的示范带动效应。透过它,中国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新希望,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1986年,闵行开发区初创时期

闵行开发区1986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地域原本属于马桥乡的紫藤大队,1984年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开发区还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农田。要在这样一片农田上,崛起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且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碰到的问题与困难确实不少。

此时,邓小平为全国开发区作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引进外资的基地,改革开放的窗口”的指示,给开发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到“七通一平”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投资软环境的建设,闵行开发区开始在“方便外商投资”这几个字上做文章,如落实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

1987年,闵行开发区率先建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中心”,由海关、商检、工商、银行、保险等26家单位实行“一站式”服务,免去了外商在区市内来回奔波之苦,提高了审批速度与办事效率,获得了一致赞誉。

△1987版闵开发投资指南英文封面

由于做好了“筑巢引凤”的工作,从1987年开始,一批跨国公司的大项目纷纷落户闵行开发区。美国的“施乐”“强生”“施贵宝”,日本的“三菱”等著名企业,先后在此安家落户闵行开发区也因此成为跨国公司进入时间最早,也是进入数量最多的开发区,并呈现“三高”特征,即层次高、投资额高、技术含量高

闵行开发区作为“引进外资的基地”的功能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所取得的成绩引来国内外广泛关注,从基层到中央,从国宾到外宾,方方面面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1989年5月18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及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闵行开发区来考察访问。这是开发区接待的第一位国家元首级客人。听完情况介绍后,苏联方面非常满意,戈尔巴乔夫感慨地说:“你们对外开放比我们早十年,已经有经验了,我们是来学习的。”

邓小平“计划外”的20分钟讲话

为改革一锤定音

按照安排,时任闵行开发区的总经理鲁又鸣要向邓小平做汇报,他想用一些核心材料,来论证关于建设和发展开发区的做法是适时适宜的、是完全正确的。鲁又鸣一边指点着闵行开发区的模型,一边简要汇报闵行开发区6年来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性成就。

耄耋之年的邓小平听得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因为规定的汇报时间仅有10分钟,鲁又鸣在结束简要汇报前总结说,6年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完全成功的,开发区目前已经取得了相当于基础设施投资2.8倍的回报

汇报结束后,因为事先考虑到邓小平年事已高,本来没有安排他讲话。可他起身后又坐下来,连续讲了20分钟——这20分钟是“计划外”的讲话,但却成为南方谈话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邓小平讲道:

“这2.8倍,这不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吗?哪些方面实际上是最有利于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大原则问题。姓‘社’不姓‘资’,这就是事实说话,议论太多并没有什么必要,实践会证明的。现在把投资全部收回来,还增加了2.8倍。这是实践来回答了。”

“这成十成百的事实说明了,有利于‘社’,而不是有利于‘资’。”

邓小平非常高兴地接着说,建立开发区的决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认识暂时不统一不要紧,不要争论,通过实践再统一认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初农业开始搞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大多数省都不理解,推广的第二年,全国通了三分之一,第三年达到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到第四年就都跟上来了。所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敢于试,敢于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还补充道:“拿事实说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会证明的。那个东西过硬得很,作假作不来的。事实说明,是姓‘社’不姓‘资’”,要拿这个来衡量,要靠大家努力。”

“华东第一村”的嬗变

离开闵行开发区后,邓小平又来到马桥乡的旗忠村。

△邓小平一行视察旗忠村

这曾是一个饱尝贫困滋味的乡村——1983年村里人均收入287元,工业利润5000元,在全乡倒数第一;300多户人家大多房屋低矮潮湿,进村出村只有两条泥路;人们习惯叫它“马桥乡的西伯利亚”,有顺口溜称:“青年攀高去他方,姑娘不嫁旗忠郎。”

转机出现在1984年。5位中青年党员组成的新一任村支部,在支部书记高凤池的带领下,立志“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摘掉旗忠的穷帽子”。他们制订了“以农安家,以副起家,以工发家”的总策略,从“车浜捉鱼,清塘养鱼,种甘蔗蘑菇”着手,支持农民集体养鸡、养猪、养兔,赚得了“第一桶金”。

之后,村里把一部分劳动力划分到农业队、果园副业队,其余全都搞工业。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开办了马桥电缆厂,从1条流水线到6条,从一般电缆到高级电缆,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品质优良,生产发展迅速。1987年旗忠村经济开始起飞,1989年各业总收入达到3.14亿元,利润2450万元,是华东地区第一名,从此有了“华东第一村”的美誉

△20世纪90年代的旗忠村住宅小区

致富了的旗忠人,没有忘记农业和农民的根本。他们投入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实现排灌自动化;他们规划建造两层小别墅的住宅新村,修路造绿化,兴建文化中心网球场;他们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开展“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企业、爱岗位、爱劳动”的“六爱”活动,彻底改变了村风村貌。日本朋友评价说“这在日本也是一流的”;美国客人也说,“这里的农田建设跟美国比差不多”

当邓小平看到旗忠村新建起的小别墅时,问时任马桥乡党委书记王顺龙:“你们发展这么快,靠什么?”王顺龙回答:“靠您老人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邓小平又问了一句:“是这样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舒心地笑了。

随后,邓小平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旗忠村小学,这所投资130万元建起的小学堪称全市一流。孩子们打起鼓、跳起舞表示热烈欢迎。邓小平动情地说:“这里的小学是农村最好的小学,这里有全国最幸福的儿童。”他在一个小男孩的脸颊上留下亲切的一吻。

“闵行开发区的今天将是浦东的明天”

邓小平当天还留下了富有预见性的一席话:到本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还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这是个大原则。要用实践来回答。一个方面你们要讲综合国力,一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浦东开发区模型

邓小平视察闵行开发区的消息和讲话内容很快就传开了,闵行开发区的许多外商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送给各自总部,大家都感到很振奋。人们开始对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思想解放让外资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撒下来、遍地开花

1994年,意大利的不凡帝项目到闵行开发区实地考察,发现已有不少跨国公司落户,外方老板向随行人员表示这里投资环境肯定比别的地方优越,当场决定落户闵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外商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巨大回报,不凡帝项目效益十分良好,产品供不应求,投资规模一再扩大,外方十分满意。

此外,在闵行开发区获得巨大收益的外商们,还主动帮闵行开发区作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发区作为“引进外资的基地”的功能日渐显著。

△闵联大楼

香港报刊曾这样报道:“踏上新建成的南浦大桥,眺望待开发的浦东,隐隐可以感到大上海的气势。浦东虽然仍待建设,但闵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是:艰苦创业结硕果,效益显著展新图,为浦东开发提供一个样板。”“人们感到闵行开发区的今天,也将是浦东的明天”

如今的闵行开发区发展得如何?

截至2021年底

闵行开发区

投入产出比为1:87.4

“通俗地讲,

相当于国家给了上海一个开发区,

我们还给国家87个开发区!”

大胆尝试,与园内企业同频共振

30年春风化雨,闵行开发区已从一片阡陌农田变为厂房林立、枝繁叶茂的制造业产业基地,以占闵行区1/100的土地创造了超过全区1/6的工业总产值

30年前,闵行开发区的投入产出比为1:2.8。30年来,闵行开发区整体经济保持高质量稳健增长。截至2021年底,闵行开发区累计上缴税收874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87.4

“通俗的讲,相当于国家给了上海一个开发区,我们还给国家87个开发区。”上海地产闵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产闵虹”)副总经理蒋建忠骄傲的说。

从2.8倍跃升到87.4倍,是3.5平方公里的“小而美开发区”闵行开发区创造的奇迹,更是闵行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体制改革的实验基地,为上海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闵行开发区取得的成绩是与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指引和亲临视察、亲切教导分不开的。”地产闵虹党委书记汪丹表示,多年来,闵行开发区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碳战略实现以及城市更新事业等新使命、新任务中进一步展现了自身使命担当。

3.5平方公里,远离市中心,闵行开发区为什么能留得住世界500强企业,扎根20年甚至30年?作为全国唯一专注从事先进实体制造业的园区,国家级开发区中占地面积最小的工业开发区,闵行开发区大胆尝试、奋力进取,以慎独的心性苦练绣花功,于螺狮壳里做道场。

地产闵虹执行董事、总经理冯晓明举例道:

“在闵行开发区,最宽的马路24米,最窄的马路7米,却从来不堵车。因为我们有效的土地都是为企业生产服务,我们抗风险能力强,土地利用率高,单位面积产出率高,是全国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典范。而且,我们熟悉外企,了解外企喜好,我们有共同的市场语言,能够实现同频共振。”

1989年入职,从青葱少年到知非之年,地产闵虹副总经理蒋建忠30多年来始终与闵行开发区同呼吸共命运。他将闵行开发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986年—1992年,为“筑巢引凤”阶段

1992年—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2010年,为“腾笼换鸟”,二次开发阶段

2010年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转型升级阶段

因地制宜,善于借鉴探索。三十年来,闵行开发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100%的土地完成了开发,100%是外资企业,100%是制造业

从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到3.5平方公里“满员”,从外商投资工业项目为主到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的自我培育,从2009年实现历史碳达峰到2021年初率先将“创建零碳示范园区”提上日程……

△航拍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供图

起步于阡陌农田的闵行开发区,从0到1,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播撒了一粒粒种子,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印记下了先行者敢闯敢试的足迹。

转型升级,于变局中开新局

“已满员”的闵行开发区,如何突破土地资源的瓶颈,实现转型升级?

闵行开发区抢抓打造临港新片区的历史机遇,通过“智芯源”项目筑巢引凤,在危机中找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智芯源”项目是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产闵虹上级公司上海地产集团响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而启动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亿元。

“当前,‘智芯源’一期已是一房难求。”冯晓明说,随着“智芯源”一期交付以及二期建设加快推进,闵行开发区临港园区未来三年内将形成40万方新增建筑体量,为新片区前沿产业项目提供充足、优质的载体空间。

在招商难度越来越大的近况下,触角如何向前延伸,新路如何走?

2015年4月,地产闵虹跨前一步,与上海交大及闵行区人民政府政府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主动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上了科技创新园区发展之路。

为加速孵化,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零号湾”第一期800平方全部免费,毕业20年内的交大校友均可免费入驻。不得不说,这是一招“破局”妙棋。“零号湾”已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就在一个月前,2022年1月4日,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正式选址闵行区马桥镇。作为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闵行开发区又迎来了“C位”出道的新机遇,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也将进入快车道。

再造闵行开发区?他们底气十足!

2021年,闵行开发区全年实现工业产值632亿元和上缴税收44亿元,相比2020年分别增长8%和16%。闵行开发区提出,未来5年,主要经济指标要翻一番,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再造一个闵行开发区

敢闯敢试,闵行开发区底气十足。经历多轮“腾笼换鸟”留下来的不到70家实力强劲的“优质”企业,正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机缘巧合,一九九六年我加入了强生制药,来到了文井路隔壁的绿春路厂区。记得当时园区整天一辆辆集装箱车往来穿梭,家家厂房内机声隆隆,处处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呼应着改革开放滚滚历史车轮。”

在这里,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工厂总监方震见证了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入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西门子、米其林……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邻居让园区很快“满员”,各行各业的“翘楚”齐聚闵行开发区,迅速形成制造业的高地。

“闵行开发区这一平台帮助我实现了职业发展的飞跃,激发了自身潜能,不负韶华。”方震说,园区在继续壮大,强生在继续发展,我也在不断进步。让我们为再造一个闵开发的宏伟蓝图一起努力。

“在闵行开发区,我见证了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很多企业也同博朗一样在不断扩建,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开发区的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同企业共成长,同企业一起合力共建极具竞争力的中国制造。”近年来,博朗(上海)在绿春路上已经有了3处厂址,公司过去几年已经全面实现了从手工制造到全面智能化自动化的企业转型。

博朗(上海)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谭件云相信,在闵行开发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将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全力打造中国制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增砖添瓦。

闵行开发区的变化,日新月异。“预留长远的发展空间,将利益捆绑在一起,无形中开发区与园内企业已经成为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地产闵虹党委书记汪丹一语中的。

30年来,闵行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183家,目前园区共有企业65家,先后引进了亨斯迈、艾仕得、强生等多家世界级研发中心和近20家企业亚太技术创新中心入驻,促进了闵行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再出发注入新动力,释放新活力

闵开发成立之初,闵联公司原董事长鲁又鸣曾将其比作“难啃的肉骨头”,攻坚难度可想而知。30年来,“骨头”成了“香饽饽”,“小小玩具厂,地皮晒太阳”的萧条场景也已然不复存在。这里,土地平整、厂房林立、路路畅通,两旁的香樟树早已成荫,“小而美开发区”名副其实。

园区内都是外企,凝聚力如何增强?“闵行开发区坚持敢为人先,将党的红色基因注入外企,填补党的建设空白。”地产闵虹党委书记汪丹说道。

多年来,地产闵虹党组织“闷声干大事”:通过开发区工会凝聚园区企业工会,打造了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闵行开发区服务中心,为开发区外资企业党组织、工会组织提供多功能党群活动和展示空间;在园区内的10家外资企业内部,每家创建了至少50个平方的党群活动中心,真正激活了基层党建的神经末梢,呈现“全面开花”的创建氛围。

以党建为引领闵行开发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罗马大道”。

2020年6月,以国企党建引领园区外企党建,探索形成的“三带三引”党建工作法获得了上海市国资委系统“红旗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在“百优庆百年”——上海基层党建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地产闵虹从近300家基层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前20家“最佳案例”获奖单位中唯一一家国有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多次提出,上海要“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每一个“论英雄”均完美契合闵行开发区的发展理念。

以“环境论英雄”为例。为响应国家“3060”目标,闵行开发区早在2009年就已实现历史碳达峰。2014年,闵行开发区正式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并在2018年度复查评估中获评优秀;2020年,获评上海市四星级绿色园区。2018年4月,闵行开发区绿色共建联盟成立,这是上海首个绿色共同体,也是上海首创的环保共治新模式。

蒋建忠:“绿水青山也能产生巨大的效益。”一组数据来说明:截止2021年,闵行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200多个,其中外资企业占比80%以上,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超过40%。闵行开发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一万亿元,上缴税收近900亿元。

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闵行开发区深信不疑,于2021年率先将“创建零碳示范园区”提上日程,将其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力争为闵行、上海乃至全国提供园区碳中和示范案例。

新起点,新征程。地产闵虹执行董事、总经理冯晓明表示,今后地产闵虹将努力实现闵行开发区倍增发展计划与“再造一个闵行开发区”的发展目标,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人民网、党史镜报

部分文字作者:赵菲、贾彦(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ivy、小能手

审稿:钱程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