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惊艳亮相!这些精彩活动开放预约
距离松江枢纽1.9公里,与醉白池公园隔岸相对,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已露“真容”。空中俯瞰,主建筑波浪形状的屋顶设计宛若人文山水的画卷,将不同空间串联,与人民河相呼应,整个建筑群形似摊开的竹简,浓缩了松江地标性的自然景观,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组建筑群有一个诗意别致的名字——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由新建的松江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化资源艺术中心、云间剧院和云间会堂艺术展厅等组成。
今天(1月25日),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试运行,并迎来首展首演,包括“1+4+1”系列活动,即一场G60上海松江迎春音乐会,江南手作大会、松江缂丝顾绣艺术精品展、上海市第三届篆刻艺术展、刘兆麟书画艺术精品展等四场高品质展览,以及一场云间书房开馆特展(松江历代名贤名人文献精品展)。
四年磨一剑
圆市民美好生活梦想
今天,在云间剧院举办的G60上海松江迎春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呈现,既有传统曲目《春节序曲》《梁祝》,也有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山海经》节选、庆祝建党百年委约作品《父辈》,更有知名作曲家强巍昊专为松江创作的交响乐《G60之光》第一乐章等。
在云间会堂艺术展厅第一展厅举办的江南手作大会,作为江南系列大会的第一回,精选江南八大府14项手作技艺的百余件参展作品,展现江南生活方式,传承江南人文记忆。
第二展厅举办的松江缂丝顾绣艺术精品展,特别展出朱克柔《莲塘乳鸭图》缂丝复制品、顾绣《董其昌书画合璧》等作品20余幅,展览共分为华亭之美、织中之圣、缂丝翘楚、绣绘结合、顾绣纪事、工匠精神等八个篇章。
第三展厅举办的上海市第三届篆刻艺术展作为海上印坛一大盛事,展出作品约130件,包括上海市第三届篆刻艺术展入展作品88件,以及特邀作者与展览评委的作品。
第四展厅举办的刘兆麟书画艺术精品展,展出松江知名书法家刘兆麟创作生涯中的精品佳作近百幅。
在云间书房举办的松江历代名贤名人文献精品展则分为“松江人写的书”“写松江的书”两大部分,展现了“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平时,为了看音乐会或话剧常常要走出松江,而且演出一般都在晚上,回来都很晚了,一直希望松江也有属于自己的大型文化场所。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圆了我的一个梦想。”家住醉白池公园附近的市民张女士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与此相比,我区公共文化设施因建造年代较早,规模偏小、设施陈旧,已经严重滞后于松江城市发展,也落后于周边兄弟区。”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国强表示,“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是松江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以建设人民向往的松江新城为目标,进一步满足了市民高品质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新一轮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作为松江区“十三五”重大文化民生工程,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从启动到建成历时整整四年。区文化资源配送中心党支部书记吴明介绍,项目在2017年11月正式开工,2020年8月一期工程完成,去年4月二期工程启动,至去年12月底接近完工,今年1月25日终于迎来与市民正式见面的日子。
一站式文化服务
打造城市文化新形象
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的总建筑面积约为6.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5亿元。“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从原先的‘2+1’扩容到了‘3+2’。”张国强介绍,“3”是指新建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化资源艺术中心,“2”则是指云间剧院和云间会堂艺术展厅两家专业第三方运营的公共空间。中心将这些机构在物理空间上整合到一起,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服务共用,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将补齐松江文化基础设施的短板,市民在家门口也可以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文艺演出,还可以体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和借阅图书等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张国强说。
从空中俯瞰,中心的东侧建筑为云间剧院,是一座现代化的专业中型甲级剧院,能容纳约1200名观众。此外还建有与剧院相配套的排练厅、化妆间、休息室等,可以满足舞剧、歌剧、话剧、交响音乐会、戏曲及综艺汇演等演出要求,有望填补松江专业剧场的空白。
西侧建筑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云间会堂艺术展厅。其中区文化馆包括顾绣工作室、多媒体视听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排练房、琴房、美术书法教室、老年活动室、儿童互动室等群众文化活动用房;业务用房则包括录音录像室、文艺创作室、研究整理室、计算机机房等。区图书馆包括流转书库、地方文献区、专题文献服务区、藏阅一体区、少年儿童图书区等,设计容纳100万册的藏书空间、1200座以上的阅览空间,为市民提供开放的学习交流场所;馆内还设有一套自助还书系统,满足读者需求。
云间会堂艺术展厅则位于西侧建筑四楼,单体面积在市郊处于第一位,层高最高处达7.55米,彰显“近看人文天地”的高阔意境。加上文化馆展厅和地铁上盖展厅,这里既可以相对独立单独办展,也可以多个展厅联合举办大型展览,同时,可联动周边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和醉白池公园的书画展厅,形成市郊最大的展览展示集群。
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资源配送中心等机构在物理空间上整合到一起,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服务共用,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后将补齐松江文化基础设施的短板,市民在家门口也可以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文艺演出,还可以体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和借阅图书等一站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张国强说。
据了解,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文配中心把空间、职能、活动、后勤等要素全面整合、握掌成拳,形成人文松江建设的强大合力。云间剧院、云间会堂则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盘活文化资源,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服务的精准程度,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新中式”美学
古今交融吟唱松江诗篇
“整个中心在建筑风格上凸显了‘新中式’的美学风格。”云间会堂艺术中心的设计师陈源来自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总院,他介绍,基于与醉白池公园布局的整体考量,建筑在意境上延续了醉白池公园文化,视觉上采用借景手法,将公园景观引入中心,宛如一幅意境优美、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卷。
建筑的屋顶呈起伏绵延之势,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籍,映合松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如连绵逶迤的松郡九峰,凸显松江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建筑外立面以深浅相间的竖形体为装饰,寓意“琴键”弹奏时代篇章。屋檐部分融入中国古典建筑斗拱元素,呈现“上栋下宇,前梁后楹”形式,将传统建筑形式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在室外景观设计上,建筑的设计采用了中式园林手法,处处可见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侧广场采用堆土形成起伏微地形,与屋顶造型呼应契合;坡上以松、云、石为点缀,中轴融入叠水造景手法,营造“九峰三泖”意境;主体景观区域采用缓坡造型,中心位置突出松景和双鹿雕塑,形成“二陆读书台”景观;下沉式中庭用灵璧石、太湖石和泰山石形成叠石造型,辅以“枯山水”手法,演绎“天马三高士”人文典故。
陈源向小松着重介绍了几座建筑的设计理念,其中云间剧院内部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表现形式“水袖”,以掷袖、挥袖、拂袖、抛袖、扬袖等舞姿为基础,提炼出甩、掸、拨、勾、扬等造型,姿态灵动,韵味绵长,体现“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剧院顶部设计形似“G60之眼”,彰显松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主舞台可通过25个独立模块升降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立体演出空间。
区图书馆以“竹林探韵”为主旨,通过对不同功能的分析,处理好内部秩序、静区相对闹区的关系。建筑以“层”为基本单元,把空间分为弹性空间与非弹性空间。大的中庭贯穿于图书馆内的开放空间,其中既有交通元素又有景观元素,构成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中轴阅读阶梯的设计延续了建筑入口立面的柱廊及斗拱元素,营造出了传统柱廊的空间层次氛围,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时文人遥遥相对。大厅正面布满的白色线条象征着展开的书页,迎接着进入图书馆的市民步入高耸的书山,而阅读阶梯的两侧犹如摇曳的竹林。
区文化馆以“池园文鉴”为主旨,空间色彩以暖灰色与白色为主,辅以半透明材质,色彩信息清晰易辨而又不失通透感,疏密结合、虚实有序,为整个展示空间增加了层次感。设计者考虑该区域以临时性展览居多,故设计中不对具体展示形式做过多限制,更为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及展品样式作出相应调整;同时配合可移动展墙,对展示空间布局进行二次划分,辅以各类多媒体展示设备,适当增加与展示内容相契合的装饰造型,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型展览。
小贴士
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的展览采取线上预约制,需要参观的市民朋友可以在“人文松江”微信公众号-游松江-云间会堂预约界面查看活动信息并预约。
因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地下停车位有限,建议市民朋友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地铁九号线醉白池站,松江公交9路、12路松江火车站站等)。
观展请遵守入场秩序及防疫检查要求,按照现场指示标识有序进出,提前准备好健康码,并全程佩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