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姜雪峰委员建言

2022-01-21 14:45:14 作者:程琦、蔡黄浩、丁一涵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选稿:孙衍康

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新的高度。然而众多的科研创新与成果如何有效的转化为推动国计民生的产业生产?这“最后一公里”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姜雪峰委员就对此建言献策。
姜雪峰委员说,苍天大树在最初种子破土时是最艰难的;森林之王在最初学步觅食时是死亡率最高的;产学研转化的种子在最初培育孵化过程中最容易夭折。因此,初创的环境要尽量宽松,开始的政策先让生存成为首要条件,企事业单位在初始期不应过多论“利”。等待成长出稳定树型,再提出“回报型”反哺,在期待利税、就业、产业的全面回馈。为此,政策、管理、企业起初要“舍得”。
同时,姜雪峰委员还认为,产学研的前提是“换位思考”。科学家如何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理解企业,企业的现金流、企业的营收比、企业的资本规划;企业家如何以科学的逻辑判断发展,什么是长远布局、什么是深耕细作、什么是科技内核。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然后回归本位。术业专攻、互换思考,才能带来成长发展的源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两套体系中建立两种思维系统性交互培训体系。
此外,姜雪峰还建议加大产学研导向种子基金,布局导向、布局产业、布局合作范式,不断推进价值评价体系与社会认同的协同作用,让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不断焕发深度魅力。(东方网“融媒轻骑兵” 程琦、蔡黄浩、丁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