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老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数字时代,如何才能不让他们“掉队”?

2022-01-18 22:41:00 来源:上观新闻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看微信、刷抖音、点外卖已成为生活日常,如何让各类公共服务实现“数字无障碍”,弥合“数字鸿沟”,打造更温暖的人民城市?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与24位委员一道提出了《关于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更加普惠温暖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议》,从制度保障、市场支持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该提案被评选为上海市政协2021年优秀提案,今晚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张英介绍了相关情况。

相关调查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35%。然而委员们发现,仅有41.4%的老人掌握了手机拍照,超过七成的老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71%的老人想学“网络购物技巧”,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往往容易被忽略。

“老年人因为对数字技术比较陌生,或者很少在网络发声,导致有价值的需求未被充分发掘,他们很容易成为被数字化遗忘的少数人。”委员们提出,从供给侧来看,很少有针对老年人应用的单独考虑或是标准化引导,有的企业认为开发老年人数字产品收益较小,有的即便推出适应性改造,但用户友好度并不够。

同时,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化产品供给也不充分,各类应用程序和智能产品五花八门,真正为老年人使用的还不足一成,特别在是政府服务、衣食住行、卫生健康、网上购物等高频应用事项,产品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部分产品价格较昂贵,一次购买较难负担。

与之相对的则是老年人的数字化能力普遍缺乏。有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渴望拥抱数字化,但单凭自己的能力难学会,缺少规范化、专业化的老年人数字培训队伍和志愿服务体系。

对此,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老年人的“数字权益”。针对老年人数字产品收益低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保障,适当托底增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激活市场活力,增加老年人的“数字供给”,聚焦老年人高频应用的领域,引导广大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增强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试点示范、做到精准触达。

委员们还建议,要开展教育培训,支持老年人更好“拥抱数字”,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利用公共图书馆、公园、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招募志愿者服务队、社会公益组织等团队,搭建“数字化志愿者网络”,提供数字教育培训和技能学习。

张英介绍,提案提交一年来,全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制度保障。如在《上海市数据条例》制定中,专门提出要“支持网站、手机应用程序、智慧终端设施、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面向残疾人和老年人开展适应性数字化改造”,去年3月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中也提出,要把更好的产品带给老年人。

同时,各委办局在推进行业数字化的过程中也高度关注老年人权益,推进政府网站适老化改造,还推出“数字伙伴”计划,有600多名志愿者投入到相关工作中,为老年人设置课程并向他们传授使用手机的技能,帮助老年人更多接触数字化平台。此外,包括拼多多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全市20多家平台企业也积极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张英表示,全社会在面向老年人的智能供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关注,接下来还将继续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