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扑街的《反贪风暴》,为何还撑到了第五部?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伍迪·艾伦有个笑话,说:人生就像某些饭店里的菜,不仅味道不好,量还少!
《反贪风暴》系列让我想起了这个笑话。从质量上来说,它肯定不属于一流港片之列,但却神奇地撑到了第五部(我去看的下午场依然基本满座),而当整个系列终于在第五部落下帷幕,却让我感到一丝惆怅和惋惜。
《反贪风暴5》海报
回想《反贪风暴》系列的特色,就是把廉价感堂而皇之地变成了一种风格。有时候你很难分清楚它是真的缺钱,还是带有某种有意为之的自嘲。
那种廉价感从片名和片头字幕就扑面而来。片头字幕好像用的都是最朴素的默认字体,搭配的特效也是聊胜于无——后来就真的索性没有了。比如第五部就直接用了一张静态的停车场照片为背景。

《反贪风暴》虽然简陋,但它总带着一种兴冲冲的虚火。片名的“风暴”就给人以这种感觉。所谓风暴,其实是港片惯用的修辞。在香港地区,什么事都可以变成“风暴”,正如在台湾地区,什么都可以“总动员”。该系列的英语名字也相当简单粗暴,就是给Storm前面加一个字母,五部片子用了Z、S、L、P、G,它们只是片中某个组织或公司的代号,连在一起,好像也拼不出什么深意。
《反贪风暴》不是一个严密的系列,倒很有几分像时下流行的多元宇宙。这是因为里面贯穿始终的只有主角陆志廉(古天乐 饰),而无数熟悉的老面孔,总是可以跨集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老戏骨卢海鹏就演了五个不同的老头,陈静和宣萱都演了好几个的女角,谢天华演了两个不同反派)。而同一个机构内的领导,跨集也会换人。这两个现象其实互相矛盾:令人怀疑同一个演员跨集串戏,不是真的找不到别人演,而是故意自我重复,好像香港的老头,就应该都长成卢海鹏那个样子。

系列的后期有意识地开始固定和回收人物。比如主要发生在监狱里的第四部,回收了第一部里入狱的黑警黄文彬(林家栋 饰),尽管以此君和陆志廉在第一部里结下的梁子来看,两人实在很难小酌三杯泯恩仇。整套剧给人的感觉就是活在当下,做一部算一部,不要太担心前后连贯这种小事。
《反贪风暴》系列里的执法者,不是警察,而是廉政公署,片中往往以英语缩写ICAC出现。它诞生于70年代,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警察贪污腐化严重,必须再设一个独立机构来监督警察。现实中,ICAC确实配枪,但却从来没人真的开过。

廉署也在系列里也失去了它的原初设定,ICAC本该偏向于智将。第一部的大部分时间确实都是文戏和智斗,直到最后才爆发了枪战。而在大决战前,ICAC的组员还要专门申请配枪。但从第二部开始,系列就往更粗暴和直白的方向放飞。ICAC更像穿西装的特种部队,不仅枪不离手,连拳脚功夫都好像比普通警察高出半筹。
第五部中,陆志廉的警察朋友廖宝强(张智霖 饰)直接对他吐槽:ICAC文职人员嘛,你当你是007啊?可见五部曲的导演林德禄不是不知道人物的悬浮和夸张,但是选择先闭一只眼。

夸张的正面角色,对应的自然只能是更夸张、更悬浮的反派。他们通常不是香港本地人,而是某个超级跨国团伙的一份子,动辄就要来香港谈上百亿的生意。对了,通常他们都会坐一坐豪华的游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你确实可以把《反贪风暴》看作一种只发生在香港的007故事,但要减去007的高科技武器,再减去007虽然肤浅然而丰富的爱情。
不错,《反贪风暴》系列是没有女主角的——如果我们把女主角定义为和男主角陆志廉发生深度情感关系的话。陆志廉深爱的前妻早就因电梯事故死了,从银幕时间来说,她其实只活在第一部时长大约五分钟的回忆里。此后他便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机器,根本无暇儿女情长。作为一部反贪片的主角,他在美色诱惑方面是免检的。

除了男女关系根本不存在以外,整套片中男人和男人的关系也非常简单,要么是对手,要么是朋友,绝没有什么亦正亦邪、亦敌亦友的存在。像第五部里套用了一个哥哥当差弟弟做贼的超老套桥段,这里面也没有什么道德纠结,因为弟弟(黄宗泽 饰)做贼的动机仅仅是为了钱而已。哥哥(郑嘉颖 饰)也在做出什么更严重的包庇之前就停职了。
总而言之,整个《反贪风暴》系列是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人性和道德的灰色地带,而是一个黑白分明的极简世界,讲的就是好人打坏人。你可能觉得这在剧作上过于偷懒,但它又很大方地把打戏分量给你加到最满。第五部开头,庞法官(宣萱 饰)登场,刚获得一句话的介绍,针对她的爆炸和枪战就开始了。好莱坞都没法那么利索地说来就来。

至于绑着炸弹的人和那么多枪从何而来,为什么恐怖分子非要挑安保最严格的的峰会进行暗杀,这些都是无暇也不该多想的细枝末节,反正打起来,就对了。
虽然今时今日枪战片实在很难再拍出新意,即便去年备受好评的《怒火·重案》打到最后也只是像在复刻25年前的《盗火线》(Heat, 1995),但是想要维持一个比较体面的旧水准,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第五部的枪战戏,可能是全系列最好的。这不仅是因为加入了各种重型枪械,也在于场景的选择。比如片尾在一排白色斜面里的捉迷藏式枪战,在紧张的场面里,加入了一丝杜琪峰式的游戏感。而最后决战的场景,选在了天文馆,巧妙地塞入了诸如火山喷发之类的宏大的自然奇观。为整个系列多多少少笼上一层“末日”的史诗感。
陆志廉和恐怖分子的同归于尽,很多人都大骂毫无必要。这种批评的声音之激烈,恰恰证明了观众对这个人物(以及以他为核心的整个系列)的喜爱和不舍。其实陆志廉的全部魅力都不是来自于情节的塑造,而是来自于扮演者古天乐。你很难清晰地切分两者。

陆志廉,人如其名,“志在清廉”,别无他求,没有私生活意味着他并没有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的趣味和个性,你永远不用担心他陷入无间道式的身份焦虑和立场摇摆,因为他只是一个符号。
而古天乐其实也是一个符号。在网民中间,他的绰号是“只有太阳能黑的男人”。他的诸多事迹,比如捐助一百多所内地小学;比如帮扶困境中的香港艺人,甚至不惜像尼古拉斯·凯奇一样任劳任怨地接拍烂片;还有比如答应了粉丝就连续更新十年博客,这些都早已传为古天乐有情有义的美谈。而他对私生活的守口如瓶,也恰好对应于陆志廉的那句“ICAC查案,无可奉告”。

陆志廉和古天乐的叠加,代表了昔日香港电影的某种余晖。人们对这种符号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有多精致,而是只要还能看到就行了。
有人说,陆志廉草率地自杀,是因为古天乐不想演了。对此我有点怀疑,因为他不演陆志廉,也许也只是换一个类似(或更粗糙)的片子,演一个类似(或更平面)的人物而已。演陆志廉并不用太费心,真正耗费的是体力和面子。既然古仔早已选择割肉喂鹰,继续陆志廉的故事,大概并不算一个很坏的选择。

我更愿意相信,也许只是林德禄导演凭着他剩余的艺术直觉和商业良心,感觉到整个IP是时候结束了。从2014-2021,“反贪”始终是热门题材,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而走到第五部,其实它和反贪都已经没什么关系(贪官们很早就被悍匪暗杀完了),那么索性再换块招牌,也在情理之中。
《反贪风暴》系列还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既定流程,就是最后会以黑底白字的照片,来说明片中各个人物所受到的后续制裁,这种手法之粗暴直白,根本不顾及电影的美感,又或者,这就是它刻意模仿或追求的效果。

这就令人想起第五部里反派(谢天华 饰)那道别致的“红酒泡面”,此人在反派标配的游艇上,恶狠狠地把红酒倒入一碗方便面,然后大快朵颐,品味之变态,令人简直想不通他到底是在糟蹋红酒,还是在糟蹋泡面。红酒泡面大概就是整个《反贪风暴》系列的提喻:你可以说它本是泡面,但还有一些老港片残留的红酒味道。你也可以说它本可以是红酒,但现实给到它的资源只能做成泡面。个中辛秘,又有谁能用黑底白字的两三句话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