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有好戏,台下留美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十岁了!

2021-12-31 12:27:31 作者:朱光 来源:新民网

优秀传统文化,若潜藏于生活,就是非遗;若踏歌于舞台,就是戏曲。这就是新时代以来,非遗与戏曲始终得到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台上台下都应有传统文化这根无形的线,密密地缝合起我们身处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多元文化之间的边界。引着这根线的针,就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至今,刚好十年。

图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10周年

推动戏曲发展

2001年,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非遗名录的榜首;

2011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上海各大戏曲院团同时也成为“传习所”——已列入非遗名录的各大剧种同时致力于自身表演传统的传习之职;

2021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10周年。如今的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与上海昆剧团团长,皆是刀马旦出身的谷好好。

戏曲艺术中心的成立,是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守正创新,是10年前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瞻远瞩、锐意前行。十年前,全国戏曲发展遭遇瓶颈、举步维艰。2011年岁末,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聚集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六家院团。

图说:谷好好在中心2021-2022演出季发布会上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经过32场座谈会、634张问卷的反复调研、精心筹备,戏曲中心明确了定位:“戏曲中心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的非营利的戏曲院团集群,是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推动上海戏曲艺术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要划重点:“非营利性”与“公益服务性”。非营利性,让院团从莫测的市场中解套,可以更专注于艺术、传习等精神滋养;公益服务性,让中心不与院团“争”观众,可以更专注于服务院团、服务人民。

发挥集群效应

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做院团做不了的事,解决院团解决不了的问题。”相对聚焦的,就是戏曲生态环境的营造与维护。接着,中心以各种措施,弥合各种缝隙。第一,就是依据京昆越沪淮等各大院团、不同剧种,制定适合其艺术规律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第二,扶助院团重大题材创作,邀请海内外优秀主创人才、调动资金给予最实际的支持……如此,就能以集群效应,集中组织院团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意识、引人注目的展演、汇演。

十年来,戏曲艺术中心推出了一大批符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艺“两创”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每一个值得记取的时代节点上,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全面小康等重要时刻,先后创作了京剧《换人间》《红色特工》《浴火黎明》、昆剧《自有后来人》、越剧《山海情》、沪剧《敦煌女儿》《陈毅在上海》、淮剧《浦东人家》《闯上海》《寒梅》、评弹《战·无硝烟》……这些作品在舞台上呈现了红色文化的高光时刻、江南文化的源远流长、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

近两年来,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戏曲中心依然凝聚艺术力量,创作了京剧《心的力量》、昆剧《济世行》、越剧《从我做起》、沪剧《阿拉上海人》等短剧、短视频4000个,174场云直播,赢得2760万次浏览……

2015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首次主办“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这个全国独创的小剧场戏曲节,让戏曲也进入“黑匣子”——在注重探索、实验、创新的小型剧场里,展现戏曲顺应当代发展的各种可能。与此同时,也让更多青年演员及早表达艺术观点、演绎创新形态。这个戏曲实验场,也成为全国青年演员成长道路上的交汇点、大世界。四年后,小剧场戏曲节已升级为中国(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迄今共收到全国各地60个剧种、327部申报剧目,展现了“大源头”的能力和实力,以及“大码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传承海派文化

戏曲艺术中心的成立,是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海派文化传承中引领前行的一个创新举措。海派京剧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派”这个词,恰恰源于戏曲。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周信芳,正是举起海派京剧与麒派艺术大旗的人,在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上功勋卓越。今年也是昆剧传字辈100年纪念。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全年龄段昆剧名家,都是全面继承了俞振飞老团长和传字辈老艺术家的衣钵和精华。而传字辈都是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第一批学员。长三角文化互动由来已久。

上海越剧院的成长亦是如此。以袁雪芬为首任院长上海越剧院,团结了“越剧十姐妹”,大多都出自浙江嵊州,早年在大世界以及各个大戏院里赢得瞩目,因而越剧“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也正是上海多元文化共处的环境,形成艺术上的竞争与繁荣,也逐渐形成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格局……每一个剧种、曲种乃至曲艺等各种形式,从各自的田间或水乡,欸乃一声驶船来。因而,上海这座港口城市时至今日,依然是个蓬勃、繁荣的“戏码头”。

戏曲,作为几乎与欧洲歌剧“同龄”的艺术,也在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让汤翁之作与莎翁比肩——汤翁之《临川四梦》首次在舞台上演出齐全,且走出国门,巡演世界80多场。2018年,上昆携《临川四梦》远赴奥地利、俄罗斯,同时应德国柏林艺术节之邀登台,上座率超过九成,欧洲观众占比95%。欧洲媒体如《每周镜报》等以“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为主题进行大篇幅报道。

3D戏曲电影的拍摄,也让世界瞩目中国舞台。3D昆剧电影《景阳钟》、越剧《西厢记》,先后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技术创新,嫁接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高度。

扬帆出海,是上海这座港口城市的千年常态;科技加持,也是上海作为科创中心的实力彰显;鼓励青年,是上海这座活力城市的动力源泉。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成员平均年龄为37岁,朝气蓬勃地践行着创立之初的宗旨,“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出戏出效益”。

面向多元发展的未来,身处国际文化大都市,戏曲中心正信心满满地迈向第二个十年的开端——2022年。(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十年,数字中的实力

5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35人39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

40人43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个人单项奖

10余部原创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戏剧奖、文化(旅)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国家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