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当天,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组织同学们自己包饺子、煮汤圆,窗外天寒,屋内心暖。
入冬以来,农业与生物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新农学堂”劳动教育活动,赵则胜、陈功友、张才喜、殷杉等多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走进田间地头,为本科生讲授农科劳动技能,14场“新农学堂”场活动吸引来自27个学院1000余名学生报名,体会农业生产过程。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用学科专业特色为劳动教育赋能,为全校同学带来新农科劳动教育“大思政课”。
水稻育种专家、特种稻创始人之一赵则胜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稻文化、水稻分类,以及特种稻与人体健康等问题。陈功友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抗白叶枯病水稻的相关科研成果。
割稻、打谷、舂谷、蒸饭、品味……同学们戴上手套,走进稻田,左手抓稻,右手握镰刀,手起刀落,学习稻谷收割技巧,体验传统脱粒方法。
回到餐厅,用石臼舂米,给稻谷去壳,分辨糙米和大米,分组以不同比例洗净蒸饭,从色泽、营养和适口性等性状品鉴,大家还评选出最受同学们欢迎的米饭。
同学们了解草坪建植的不同方式、主要环节及具体步骤,并到实地进行草坪的建植操作。
“新农学堂”上,学院植科系系主任张才喜教授向同学们介绍果树冬剪的意义,并讲授了除蘖、疏枝、短截等树木修剪的要点。同学们使用工具进行剪枝、除叶、修形的实操。从主干型到多中心型,从疏枝到短截,同学们一点点体会了不同的修剪方法带给树木的不同变化,也在修枝活动中体会到了四时物候。
这个冬天,多肉协会的同学们学习了移苗在生产过程中的必要性、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移苗前后植物的生长状况对比。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对普通的花材、花盆进行合理的设计,完成了多肉植物的上盆工作。
自春分日开始,农业与生物学院依托学科特色,试点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贯通,专业劳动、农业劳动、实践劳动、科创劳动“四位一体”的劳动育人体系。
大力推动劳动教育融入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将劳动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统一。开辟“责任田”、打造全链条劳动体验,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实现教改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样的生产性农业劳动活动。让低年级学生切实提升劳动技能水平;让高年级学生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