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平凡的快乐,复旦女生为食堂开公众号,三年拍了4万张照片

2021-12-18 14:38:03 作者:庞菁涵 来源:周到 选稿:郑闻文
你有没有在大学时代持之以恒做过一件事?  复旦管院2018级学生沈鸣阳,为学校食堂里的美食开了公中号,并在三年里给食堂拍下了4万张照片。有的同学会专程保存她拍过的菜品,去一一品尝。不仅做校园美食博主照片拍得好,小沈还是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 “ 国奖大神 ” ,也热爱短跑、飞盘、武术、羽毛球…… 

因美食结缘复旦

沈鸣阳之与复旦结缘,就是从食堂开始的。

2018年,正在读高三的她站在选择未来的路口,对于要去哪所大学,小沈有些迷茫。一天,沈鸣阳来到复旦旦苑食堂一楼的自选菜窗口,点了一份自己最喜欢吃的杏鲍菇牛肉。这里的味道竟然和外婆做的一样!惊喜之余,自己的目标大学就这样定在了复旦。

来到复旦读书后,遇到的另外两个人,则促使她在2019年起拍照记录食堂,做校园美食博主。

一位是她在大学一年级认识的朋友,她非常喜欢复旦食堂,每到12点半将近下课时,就会状态逐渐亢奋,脑子里想的都是:“我要去吃旦苑的清真,再去买个枣泥蛋糕…”

由于管院所在的光华楼离旦苑食堂很近,所以这位朋友每天的小愿望可以很快达成,小沈总能看到她大快朵颐后的满足与快乐。

还有一位,是小沈在食堂遇到的一位白发老人。她还记得,当时老奶奶身边放着五六个清真食堂买来的馕,还摞着几个快餐盒,里面分别装了大排、红烧肉、青菜,旁边的袋子里是几个肉包子和菜包子。看见老人被这么多食物围住,满脸幸福,她好奇地走过去和老人搭话,原来奶奶和爱人都曾是学校的老师,吃惯了这里的菜。

“老伴年纪大了走不动,又特别想念学校的大排。”老奶奶自己坐地铁过来,又买到了很难买的馕和肉包子,所以特别高兴。

这些“小确幸”让沈鸣阳觉得,记录复旦美食,也许就是记录一段关于学校青涩美好的回忆。

用照片分享快乐

沈鸣阳的微信公众号“来二两旦”出世了。在复旦大学的食堂里,如果你经常看到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手里拿着微单和补光灯对准餐桌上的美食拍照,那这个人,应该就小沈。

“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食堂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美食,最平凡的生活里也隐藏着很多快乐。”小沈说,这是她创立公众号的初衷。

3年来,沈鸣阳为食堂拍下了4万张照片。详细记录了这里的点点滴滴,每一条推文里,都洋溢着日常而又温暖的气息。

有一次,小沈在买肉夹馍时被认了出来。食堂小哥说:“我知道你!你把我做的肉夹馍拍得又好看又好吃,今天,我请你。”

还有一次,一位2020级新闻学院的学妹在后台联系她说:“来二两旦”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原来的她不知道西餐厅最旁边的窗口有红糖冰粉,卤肉饭的窗口居然可以单买一勺肉酱,北食一楼还有她家乡的酒酿牛奶醪糟。她关注了“来二两旦”之后 ,习惯把自己喜欢的食物收藏起来,当作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比如做完这周的工作就去北食拔草牛奶醪糟。她说,她生活中有了许多闪闪发光的小快乐!

正如沈鸣阳给大家带来的美好体验,大家的反馈也鼓励着她继续做好这件事。

她还是国奖学霸 

沈鸣阳的这股认真劲儿,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

在 2018 级本科生中,小沈绩点排名第一( GPA3.88/4.0 ), 获得了 2018-2019 学年国家奖学金,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 

作为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学生,她对自己的专业满怀热情。疫情期间,学习黄达老师的统计软件课程,她觉得老师上传的网课像下饭视频一样有意思,导致自己舍不得一次看完,每次更新了都省着点看,像追剧一样。大一大二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大三的统计推断、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她不仅不会上课犯困,还会异常期待下周课程的到来。

沈鸣阳还是个爱运动的人,在复旦大学 59 届校运会中获得女子 200 米金牌,是极限飞盘校队队员,在浙江省传统武术比赛中拿到个人金牌,上个月还在管理学院羽毛球比赛中获得女子单打亚军。

在校园外,沈明阳投身于公益事业。从2019年起,她组织同学们为杨浦社区的小朋友开展国学经典故事的志愿教学服务。

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很多家长找到她说“孩子在家出不去,很想念复旦哥哥姐姐上的课”,小沈便召集19名同学的教学团队,大家克服线上交流的重重困难、兼顾着专业课的学习,撰写超过3万字讲稿,总志愿服务时长400小时,横跨整个春季学期,为宅家时期的孩子们带去12期的“古文故事会”。

如何让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小沈的秘诀是很简单的三个字:多尝试。这也是她在2018年刚入校的时候,导师告诉她并且一直反复强调的。

“当我们认知范围很小的时候,从中挑选的有意义的事往往是Local Optimal,而随着认知范围变大,我们再做选择,就可能找到Global Optimal。”沈鸣阳说,多尝试,不仅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Global Optimal,还能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