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之父”顾诵芬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曾冒死上天解决战机隐患

2021-11-03 11:37:38 作者:夏阳 来源:东方网·军情观察 选稿:单冉

东方网·演兵场11月3日报道:据新华社消息,今天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顾诵芬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大会主办方是这样评价他的,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投入航空事业70年,他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领导设计了歼-8和歼-8Ⅱ等系列高空高速歼击机,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事实上,由于先后担任了两代歼-8飞机的总师工作,顾诵芬也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歼-8之父”。相比于之前还简单处于模仿阶段的歼-5、歼-6和歼-7战机,而从歼-8战机开始中国战斗机就开始尝试研制“竞争机”,走向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歼-5、歼-6在飞行高度有所欠缺,而歼-7飞机则因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高空安定性差等缺陷,难以胜任“扎紧高空篱笆”的任务。1963年7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的一次技术报告会上,顾诵芬拿出了一款新型歼击机的设计报告,歼-8战机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1965年5月17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歼-8项目。然而,仅仅几天之后,时任歼-8项目总师的黄志千带队去西欧购买飞机试飞测试设备,他们乘坐的飞机在埃及开罗上空失事。黄志千不幸罹难,年仅51岁。

图片说明:歼-8I 系列就像一个放大的米格-21

黄志千牺牲之后,顾诵芬与所内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在此之前,他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作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制造的战斗机,歼8的诞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其中所累计的宝贵经验更为我国之后自行研制更先进的战机打下了深厚基础,而长达十年的试飞工作,就是整个征程中最漫长的一个过程。

1960年8月,0001架原型机按计划进行超音速飞行,但随着战机加速,飞机出现剧烈的纵向抖振,试飞只得暂时中止;当试飞员鹿鸣东驾驶0006号机进行跨声速试飞时,同样出现了突然侧滑、振动等问题。为此,48岁的顾诵芬不顾潜在的坠机风险,带着照相机和望远镜,坐上了由鹿鸣东驾驶的与歼-8伴飞的歼教-6。在万米高空,他忍着过载带来的身体不适,仔细观测高速飞行的歼-8后机身流场变化情况。

图片说明:战斗机后座上的顾诵芬

经过3个架次的飞行观察,顾诵芬终于摸清了症结所在,找到了通过尾部修形根治振动问题的方法。鹿鸣东曾回忆道:他当时已经年近50,体质文弱,但他瞒着家人,带着望远镜和照相机跟我一起飞了三次。每次飞下来,他都大汗淋漓。(因为黄志千就是逝于空难,顾诵芬便和夫人江泽菲有过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

在航空工业沈阳所型号总设计师赵霞看来,顾老真的是拼命在干件事:“50多岁,战斗机一拐弯做一个盘旋就4个G(重力加速度)很正常,不是谁都能当飞行员。但是顾老爷子当时就顾不上那么多了,然后就坐了3次,实际对他身体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挑战,真的是拿命在那儿干这个事业。”

图片说明:仍在服役的歼-8FR型战机

如果说,早期机头进气的歼-8还有米格-21的影子,和我们印象中“空中美男子”相去甚远。1984年6月12日,经过重大改进的歼-8II原型机首飞成功。歼-8II摒弃了早已落后的机头进气,前机身全部重新设计,换装了大尺寸雷达和两侧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