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知道的宝藏展览,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大学里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28日报道:不必去洛阳也能看到龙门石窟的佛像珍品,下课以后就能近距离感受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在上海的高校校园里,去学校博物馆看展正在成为大学生的课外休闲之选。不仅如此,这些展览因为策划精心、展品出众,在网上也颇受市民关注。
上海大学博物馆日前推出了“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展期将持续至明年1月,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国宝级文物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
不仅如此,本次展览的策划构思新颖,现场除了北魏书法、唐代造像,还有现代绘画和装置艺术。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文物和9位艺术家何成瑶、黄渊青、韩子健、罗小戍、任天进、宋钢、翁纪军、尹朝阳、张健君创作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以对话的方式衔接传统与现代美学,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
无语有偶,上海交通大学日前也将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场景“搬进了”学校博物馆。为营造文人生活意境,展览的形式设计提炼了传统古建和装饰纹样的元素,借鉴江南园林造景之法,复原了古代文人书房、亭台等场景,更有一隅小园错落其间。步入展厅,观众穿梭在白墙黛瓦之间,竹影徐徐,叠石参差,相映成趣。
展出的125件/套文物源自上海博物馆馆藏,涵盖家具、文房用品、书画、古籍、陶瓷、漆器、玉器以及仿古青铜礼器等各个门类。展品中如黄花梨夹头榫画案、郑燮盆兰图轴、蓝瑛煎茶图轴、神面纹玉琮、中和琴、宜兴窑陈鸣远制紫砂四足方执壶等都属珍品,还有陈洪绶铭端砚、周乃始竹刻蕉阴读书图笔筒、景德镇窑青花蛙形水注等不同形制的文房用品也极具艺术价值。
虽然已经颇有“网红”博物馆的名气,但高校博物馆和大众熟悉的国有博物馆、私立博物馆并不相同。如何让高校博物馆在服务校内科研教学的同时服务好社会大众?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马琳透露,龙门石窟展开展以来,已经接到了不少校外观众的参观询问。遗憾的是,目前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校园并未对外开放。
为了在疫情期间为校外观众弥补无法进校参观的遗憾,马琳透露,龙门石窟特展在开幕时进行了在线直播,并邀请艺术家现场导览讲解。展览期间的系列活动如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等,都将配套进行线上直播,之后还会推出全景数字化展示的线上漫游导览,尽量满足校外观众的需求。
“在发展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谈及博物馆对科研教学的作用时,马琳表示,“策划展览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博专业的学生全程参与。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段策展经历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到策划展览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单单是停留在理论方面,通过实践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不仅是专业对口的学生获益匪浅,理工科的学生也同样在博物馆里得到了“灵感”。有一次,材料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来看展。马琳在为大家讲解时,特别介绍了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文物的故事。“因为洞窟以前是搬不出来的,但正是由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出现,使得龙门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的巡回展览成为可能。”这段观展令材料专业的师生深受启发,“这个真的是我们以后可以研究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