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积极向“碳中和、碳达峰”进军上海西爱西氢能源在行动
本报讯 (记者 张宝珍) 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六个合作示范区之一,继2020年7月24日正式挂牌后,合作示范区聚焦新能源产业,以燃料电池合作为切入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打造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合作平台。作为示范区日本长洲产业株式会社在中国上海新成立的企业——上海西爱西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吴琼雄日前透露,在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全力支持下,今年四月,长州产业株式会社已与丰田汽车联合,在中国开设氢能源车辆的生产制造工厂,就氢能项目的研发等领域全面合作,其中撬装加氢设备样机已安装完成,等待试机,标志着长州产业株式会社和丰田汽车的合作已经启动,并将助力氢能源产业发展落实在行动上。
氢,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存在最多的元素,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在地球,它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岩石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采、使用石油化工类能源又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各国科学家不约而同地将氢这种宇宙中最广泛存在的元素列为了研究对象,其中,日本科学界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二十多年前就成立了专业的氢能源研究室,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制车业发达国家也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了取代传统能源汽车的唯一替代品。
目前,全球传统能源的年均消耗量将近4万亿美元,如果氢能源成功代替传统能源,那么将对很多传统的能源利用体系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包括使用传统能源的运输、发电,以及航空航天都将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其市场空间也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据介绍,日本长洲产业株式会社是一家大型集成供应商,主要产品是撬装式一体化制氢、储氢、加氢设备,该设备是已知的全球最先进的撬装设备,涵盖了35兆帕、45兆帕、70兆帕三种加氢能力,既能适应我国目前的35兆帕氢能源车辆使用,也能为远期70兆帕的车辆推广做好基础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设备采用了三段式增压系统,低温(-40度)高压使得该设备及氢能源车辆在使用过程中更具有安全性,行驶里程更长。该设备占地面积小,利用太阳能发电就可满足自身电解水制氢的需求,在目前国内无法解决运氢环节技术的情况下,适合大量装备。
长州产业株式会社联合七家日本氢能设备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上海合资成立了上海西爱西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新公司撬装加氢设备项目,一期投资额为10亿人民币,预计达产后税收产出不低于2亿人民币,今年将形成年产20套加氢设备规模,2022年形成年产200套规模,2025年达到2000套设备的产能,最终实现国产化的目标。
丰田汽车的规划为,今年在中国完成样车的组装,用三年时间完成工厂的建设以及完成车辆在中国的各项认证,到2025年氢能源大巴的产能达到200辆/年,重卡100辆/年,2030年分别达到10000辆/年与5000辆/年,并在2030年开始家庭乘用车的生产,产能为100000辆,并最终形成500000辆的产能规模。
长州产业株式会社与丰田汽车期望在中国、在上海临港自贸区,能打造一个万亿级的氢能源产业园。
据了解,上海临港氢能源项目是上海临港新片区中日(上海)地方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企业。占地面积为8.5平方公里,总投资为3000亿人民币,其中基础建设投资为1200亿,建设周期为8~10年。第一期基建投资为200亿,建设周期为3年。对此,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5月20日专门调研了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实地查看园区首发地块建设情况,详细了解氢能产业企业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朱芝松指出,要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工作目标,加快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新能源应用的引领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