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中医杏福说 | 循着节气“密码”,探索秋季养生美食
上海杨浦10-02 09:40:19

“中医杏福说”科普视频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奥秘

杨浦区中医医院携手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推出中医文化系列科普视频

“中医杏福说”

秋分节气过后

即将迎来寒露节气

让我们循着节气“密码”

找寻顺应天时的滋养之道

本期视频带大家走进

大桥街道亲邻饭堂节气美食站

探索秋季养生美食

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中医认为肺气通于秋,燥邪当令易伤津液,引发口干、唇干、咽干及大便干燥、皮肤干裂等症状,因此饮食上宜润燥、养阴、润肺,选用一些滋阴润燥、益气补中之品。

让我们循着节气“密码”

一起来探索秋季养生美食吧

↓↓↓

立秋后,气温由热转凉,燥邪渐长,此时宜多食滋阴润燥类果蔬,少吃辛辣刺激之品,银耳润肺生津,秋葵清热利湿,佐以肉片平补气血,这盘清炒,既化解了夏末的燥热,又为深秋的收敛埋下伏笔。

处暑至,暑气收。当最后一缕夏热悄然退场,秋燥便乘着凉风悄然登场。莲藕生津润燥;毛豆健脾化湿;佐以鸡胸肉的温润补虚,这道菜为身体架起一座从夏到秋的养生桥梁。

白露是秋季的关键转折点,上顺夏季之土,下引秋季之金,是全年温差最大的节气,饮食方面加大滋阴力度,以润燥为主,减少大鱼大肉等油腻之品,过度生冷辛辣之物也要尽量避免。雪梨生津润肺;百合清心安神;佐以鸡胸肉的温润补虚,三味共烹,恰似一曲秋日的养生三重奏。

秋分时节已真正进入秋季,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因此饮食上宜多食一些清热、温润为主的食物,百合润肺安神;西芹平肝清热;加以牛里脊的温补气血,让身体在昼夜平分之际找到最舒适的平衡点。

寒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从渐凉变为觉冷,此时自然界中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饮食上应在平衡五味的基础上,适当食用甘淡、滋润的食物,既能健脾益胃,又可养肺润肠。白果敛肺平喘;芦笋清热利湿;佐以虾仁的温补肾阳,让肺得润,脾得健,肾得补,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筑起第一道健康防线。

霜降为秋之末,冬之始。霜降三候,草木黄落,蛰虫咸俯。此时天地闭藏,肾气当令板栗如金丸,补肾强筋;鸡肉似白玉,温中益气。这道菜既封存了秋日的丰硕,又为冬日的蛰伏蓄满能量。

从《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训导,

到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智慧,

中国人总能在

食物与自然的共振中找到平衡。

让我们以食为媒,

续写秋收冬藏的千年篇章。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