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以“三色”为笔绘“六业融合”,青浦练塘打造长三角和美乡村新高地
东方网09-14 10:58:05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9月13日报道:9月12日,“看见中国·青浦 Discovering China in Qingpu”练塘镇媒体沙龙活动在东厍村满山乡村客厅举行。练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峰;练塘镇城市推荐官,太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峰;上海满山乡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CEO白俊熠;练塘镇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和美综合网格站长张晨,围绕“新质江南,和美练塘——练塘镇高质量发展铸就‘长三角三色赋能高地’”主题,分享这座江南古镇以“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为基底,通过“农文旅商体展”六业深度融合,探索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三色”为底 筑牢和美乡村发展根基

作为陈云同志的故乡,练塘镇以“三色资源”为发展根基,构建起“一带一核两翼多点”的空间格局。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今年借陈云诞辰120周年契机,推出升级版“红色研学”路线,吸引长三角地区党员群众沉浸式学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内核。绿色生态则是天然优势,2万余亩涵养林、万亩良田与Ⅲ类水质河道交织成网,孕育出上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蔬菜“练塘茭白”,其种植面积占全市70%以上,被誉为“水中人参”。古色底蕴藏于1100余年建镇史中,明清建筑群、10余座古桥与土布染织、茭白叶编结等非遗技艺交相辉映,形成“古韵新颜”的独特文旅IP。

六业融合 唤醒“沉睡资产”惠及村民



乡村的闲置资源,是六业融合的“沉睡资本”。“我们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传承’,让老房子、旧厂房焕发新生,村民真正从乡村振兴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练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峰介绍道。

东厍村的实践最具代表性。“满山乡遇”运营团队对全村48栋闲置宅基房、700平米集体用房进行系统性改造。如今,老农房变成了“满山居”精品民宿集群,配套引进“野姜咖啡”“丹叔厨房”等特色餐饮,还打造了乡村客厅等公共空间。

阿特麦文创园则将旧厂房变身文化地标,园内的非遗工坊年售10万单手作体验课与文创产品,直播间去年售出练塘茭白10万斤,今年练塘大米在直播平台的销量更是节节攀升。

如今的练塘,“沉睡的资产”变成了“增收的活水”:农房变成民宿、厂房变成园区、林地变成研学基地,资源盘活的过程中,历史记忆得以保留,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房屋出租有租金、家门口上班有工资、集体盈利有分红,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四金”增收。

高峰表示,近年来,我们主动打破主体壁垒,不断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共享”协同格局,让更多力量投身融合发展,“东厍村的整村运营为六业融合在乡村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最大的挑战是建立共识。”满山乡CEO白俊熠坦言,初期村民疑虑通过“样板房示范+收益可视化”逐步化解,如今改造后的农宅不仅保留白墙黛瓦的江南肌理,更引入智能康养民宿、非遗体验中心等新业态。

“东厍村整村运营‘跑得稳’,网格治理的‘兜底保障’有一份功劳。” 练塘镇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和美综合网格站长张晨表示,东厍村和美综合网格站实行“6+3”人员下沉模式(党建、城运、城管等6领域+公安、消防、营商服务3分支),26名网格员将矛盾化解在一线,为产业融合筑牢治理根基。

节赛赋能 链接长三角激活发展新动能

作为长三角生态经济的“流量引擎”,练塘镇以节展赛事激活消费活力。连续16年举办的“练塘茭白节”已成为长三角农文旅标杆,去年吸引8万游客,实现销售额500万元,今年第十七届茭白节将于9月27日-10月3日举行,推出消费券、直播红包雨等创新玩法。此外,东厍村“绣球花节”更是现象级案例,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破千万。

体育赛事同步发力,刚刚结束的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练塘段)将赛道嵌入乡野公路,太浦河沿岸风光通过社交媒体触达超百万用户,即将举办的2025长三角十公里路跑巡回赛·青浦站预计吸引超500名专业选手参赛。

依托沪苏湖高铁练塘站建设,练塘正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网络。规划中的21公里乡野漫游公路将高铁站、生态农场、文旅节展串联成线,未来将成为长三角周末微度假新地标。乡村CEO培育计划已开班,首批学员通过“理论+实践”培训,推动生态产品与文化IP跨区域流通。

“我们将以‘四季节庆矩阵’为抓手,春有绣球花节、夏有茭白丰收季、秋有稻田艺术节、冬有非遗年货节,让长三角游客四季都能感受练塘的江南韵味。”高峰表示,未来,练塘将继续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脉,不断探索“农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江南古镇的新时代篇章。

(青浦区练塘镇供图)

作者:王泳婷
选稿:刘佳韵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