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视频|黎明:《水浒传》中的“杨雄杀妻”为何必须改编?
澎湃新闻08-13 11:09:00

杨雄杀妻,是《水浒传》中著名的“三杀”之一,但在后世的戏曲、影视中情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为什么?本期视频,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黎明将分析“杨雄杀妻”必须改编的原因。

学者黎明谈《水浒传》的改编(05:41)

《水浒传》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自问世起,又成为了明清以来各种地方戏曲的母本,被演绎出各种情节故事。其中,由明末清初戏曲家沈自晋创作的《翠屏山》,在今天虽然听闻不多,但在清代,却是各地上演频频的“大爆剧”,并成为后世各地方戏曲中“杨雄杀妻”故事的蓝本。清道光四年(1824年)已有该剧目。除京剧外,川剧、湘剧、徽剧、汉剧、秦腔、同州梆子、桂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均有该剧目。在《古代戏曲中的北京》一书当中,也收录了《翠屏山》的部分选段。

《翠屏山》一共27出,其故事源自《水浒传》第44回至第46回,讲得是蓟州狱吏杨雄与石秀结义,石秀发现杨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通奸,石秀告知杨雄后,反被潘巧云污蔑,后石秀杀死和尚,呈证于杨雄,杨雄于翠屏山杀妻潘巧云,与石秀投奔梁山。

传统的水浒戏有著名的“三杀”(武松杀嫂、宋江杀惜、杨雄杀妻),这三出戏的核心都是“杀”。《水浒传》里是怎么描写杨雄杀妻的呢?他用了一段近乎白描的文字,但白描里却透着异常的残忍:

“杨雄向前,把刀先斡出舌头,一刀便割了,且教那妇人叫不的。”

“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

沈自晋的《翠屏山》戏剧却在有意淡化小说中的暴力色彩,在情节铺陈、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上进行了显著改编,增加了潘巧云与和尚之间青梅竹马的旧情铺垫;通过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虚拟的表演方法,把“杀戮”的重点,放在了人物关系和这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戏剧性上。

无独有偶,当代关于《水浒传》的影视改编当中,凡是涉及到“杨雄杀妻”这个部分,其改编策略和沈自晋的《翠屏山》都有不少的相似。在不同时期的影视版本中,都在通过情节重构、人物动机调整、价值观重塑等方式,去修正《水浒传》中“杨雄杀妻”的血腥暴力和性别观念落后,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比如1998年的央视版,就弱化了血腥场景,将水浒原著中杨雄剖腹取脏的虐杀细节完全删除,仅以镜头暗示处决结果,避免视觉刺激,同时突出了石秀的挑唆,强化了石秀为自证清白而步步设局的心理,暗示杨雄是被兄弟情义裹挟的被动执行者。又比如2011年的电视剧版,增加了潘巧云的控诉。在《水浒传》中,潘巧云只是一个沉默的被审判者,但在这一版本的电视剧当中,潘巧云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临死前直指杨雄冷落妻子。该剧也因此在传统的男人戏里,增加了宝贵的女性视角和声音。

为什么传统戏曲和现代影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弱化暴力血腥呢?也许这是因为从文学到戏曲,再到影视,其实对观众而言,就是从抽象的文字符号解码到直观接受具体形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们对于血腥暴力的接受阈值是递减的。另外,文学的艺术理想是求真,我们可以接受文学形象的丑陋、情感的丑恶、道德的匮乏、杀戮的血腥,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文字描写中的“不美”和“血腥”并不能直接激起我们审美心理上的不适感。但是若忠实地表现在戏曲或影像中的话,“不美”和“血腥”会在视觉中得到强化和凸显,就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厌恶之感。

李安曾说过,“电影是一门落实的艺术,很多云淡风轻的东西都必须翻江倒海地去做。”我想,对“杨雄杀妻”的改编逐渐弱化血腥场面,这就是李安导演所说的,不是对原著的背叛,而是必要的改编和修正。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