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淞沪血证——宝山泣诉与日军暴行
上海宝山08-10 09:59:17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犯下的野蛮暴行罄竹难书。他们通过狂轰滥炸、烧杀劫掠等手段,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残酷摧残,其行为之残忍骇人听闻,给上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无差别攻击


图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遭日军飞机轰炸的东方图书馆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摧毁大量民居、学校和医院,烧杀奸淫导致无数平民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系统严重受损,正常生活秩序被彻底打破。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中心,民族企业集中。日军的劫掠和破坏使工厂设备被毁、原料被抢,许多企业因战火停产或倒闭,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遭受毁灭性打击。原本稳步推进的城市建设、经济转型等现代化进程因战火被迫中断。人才流失、资金匮乏、技术停滞,让上海在工业、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侵华日军的炮火不仅摧残城市肌体,更对上海的教育与文化根基下了狠手。全市近半大学、四分之一中学、十分之一小学遭战火与蓄意破坏,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的毁灭更是文化史上的重创。

图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捐建淞沪纪念村委员会报告书》

上海宝山市郊的庙行、高境、大场等地沦为重灾区,无数村庄房屋在侵华日军的肆虐下化作残垣断壁,民众流离失所。值此危难之际,海外侨胞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与上海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携手,迅速发起募捐行动,只为给受灾民众寻得一丝生机。1933年10月,一本详细介绍捐建淞沪纪念村相关事宜的书籍初版问世。书中详细记录了从募捐的发起、筹备的艰辛,到纪念村选址、设计与建造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为安置灾民所制定的周全计划和后续管理措施等内容。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虽然淞沪纪念村历经风雨洗礼与城市建设的变迁,但那些遗址至今仍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图为《申江战焰图》

这幅绢画创作于1933年秋,出自日本工兵大佐高桥胜马之手,生动再现了一·二八战火洗劫后上海宝山庙行镇的惨烈景象。画作完成后,由温州名流叶曼济题写了画名。画面中,曾经的村镇在战火摧残下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见战争留下的痕迹,无声诉说着炮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成为那段惨痛历史的视觉见证。


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残忍轰炸上海


图为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市立博物馆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对上海城乡展开数月疯狂轰炸与大规模纵火,对无辜平民的血腥屠杀,将这座城市拖入炼狱。从市区的南京路、外滩到郊区的村镇,日军战机日夜盘旋,炸弹倾泻而下。工厂、商铺、民居成片倒塌,著名的江南造船所、商务印书馆等再次遭毁,大量历史建筑化为瓦砾。轰炸后日军又大规模纵火,火焰吞噬街道,许多平民在轰炸中幸存,却葬身火海。据史料记载,仅南市、闸北等地,被烧毁的房屋就数以万计,繁华街市变成长达数里的焦土带。

图为日军惨无人道地屠杀上海平民

除了无差别的轰炸,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了系统性屠杀。闸北、宝山等地的村庄被整体屠戮,婴儿被挑在刺刀上,老人被活活烧死,妇女遭受奸淫后再遭杀害,无数家庭被灭门。防空洞、地窖本是平民避难所,却成了日军的“猎杀场”。他们或投掷燃烧弹,或堵塞洞口,导致数千人窒息死亡。这种针对非战斗人员的屠杀,完全暴露了其反人类的本质。日军试图通过摧毁城市、屠杀平民,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但恰恰相反,这种残暴行径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更强烈的抗争决心,让“宁死不屈”成为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信念。

图为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吴淞同济大学

由于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日军侵华爆发的淞沪抗战,同济大学、中国公学、吴淞商船学校等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及炮击下全部或大部成为废墟。自8月13日至10月15日,上海有14所高等学校被毁或被日军占领。2021年,宝山区正式启动“百年教育”寻根计划,邀请相关院校回到宝山寻根溯源,让这座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吴淞大学城”的面貌逐渐清晰。


日伪军统治时期,日本的统治“组合拳”


图为汪伪特工总部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控制绝非单纯的军事占领,而是通过政治操控、经济掠夺、军事镇压与思想奴化的“组合拳”,企图实现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殖民统治。政治上建立伪政权作为“代理人”,表面维持“自治”,实则由日本顾问掌控核心权力,政策完全服务于殖民统治需求。推行保甲制度、户籍审查等严苛措施,严密监控社会动态,将殖民统治渗透到基层。

图为侵华日军在占领区强迫儿童接受“中日亲善”的奴化教育

经济上垄断金融、工业、贸易等领域,低价强征战略物资,直接劫掠民间财富与工厂设备。通过苛税、限制生产等手段挤压民族企业生存空间,使上海经济沦为日本战争机器的“补给站”。军事上以“搜捕抗日分子”为名,对郊区村镇进行突袭,烧杀抢掠,制造无人区。划定封锁区,修筑碉堡,实施“三光政策”,切断抗日力量与民众的联系,巩固殖民统治。思想文化上垄断新闻机构,压制抗日声音,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等殖民思想。篡改教材,强制学习日语,企图摧毁民族认同,从精神上奴役民众。

图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慰安所

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将慰安妇制度作为“稳定军心”“防止军纪混乱”的手段,上海作为日军推行慰安妇制度的重要地区,留下了大量遗址、幸存者证词等铁证,这些证据清晰地揭示了这一制度的残酷性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然而,日本当局至今对这一罪行缺乏彻底的反省与道歉。



从一·二八到日伪统治,日军对上海的伤害是立体且持久的。既有数十万生命的消逝、城市物理空间的毁灭,也有经济体系的崩溃、文化根基的动摇,更有对人性与尊严的践踏。这些伤害不仅是战争的副产品,更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实施的“摧毁战略”。这段历史深刻证明,侵略带来的创伤,远不止于战火硝烟的瞬间,更在于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未来的长期撕裂。铭记这些伤害,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任何形式的侵略与压迫,守护人性的底线与文明的尊严。


选稿:吴梦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