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城事|盛夏,这场艺术大展请“躺平”欣赏
上观新闻08-07 20:15:00

台风过后,盛夏回归,暑假去哪里遛娃成为不少家长关心的话题。

此时也正是上海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艺术机构大展频出的时段,去看展成为亲子家庭的首选。

 

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不仅因持续展出的“重塑景观——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和“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两个重磅展览持续吸引着艺术和建筑、历史的爱好者;近日在美术馆B1层举办的大卫·霍克尼沉浸式艺术展《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更成为美术馆的人气担当。

  每天不同的时段开场前都能看到观众排起长队的场面。

大卫·霍克尼在国际艺术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常被艺术界认为是当今在世的最重要的英国艺术家之一。

他于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1962年,他霍克尼以优异成绩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此后,他的艺术生涯如同璀璨星辰,横跨多个领域,从绘画、摄影到歌剧舞台设计,几乎涵盖所有可用媒材。

 

他不断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积极运用时代最前沿的科技进行创作,从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到近年来的视频、iPhone手机、iPad等设备,都成为他创作的工具。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过近四百场个展,2018年其代表作《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以9031.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26亿元)成交,创下在世艺术家拍卖纪录,成为艺术市场上的传奇。

 

此次展览由OUTPUT主办,是霍克尼本人及团队历时三年亲自参与创作与监制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借由数字媒介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艺术探索,更是该展览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亮相。

 

步入展厅,仿佛踏入了霍克尼的艺术宇宙,观众将在约一小时的时间里,通过六幕不同主题的章节,伴随着美国作曲家尼科·穆利创作的音乐以及霍克尼本人的讲解,深入领略他一生对新媒体可能性的探索,从艺术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感知世界。

 

展览伊始,观众便被带入了霍克尼艺术生涯的重要阶段。在洛杉矶的章节中,他标志性的加州泳池系列作品以震撼的方式呈现。湛蓝的池水、溅起的水花、闲适的人物,在巨幕上栩栩如生,光影交错间,让人仿若置身于阳光明媚的加州泳池边,感受着那份惬意与自在。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霍克尼对色彩和光线的精妙运用,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理解。他用大胆而鲜艳的色彩,打破传统绘画的束缚,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生命力。

 

随着展览的推进,观众来到了东约克郡的沃尔德盖特。在这里,霍克尼笔下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广袤的田野、起伏的山丘、变幻的天空,通过数字媒介的呈现,更显磅礴大气。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这些作品中表露无遗。从细腻的笔触到宏大的构图,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而在展现霍克尼创作过程的章节中,观众得以见证他如何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作品的诞生。通过数字技术的拆解和展示,人们一窥大师的创作思路和技巧,感受他在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无论是传统的油画、水彩,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介,霍克尼都能信手拈来,将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的还有一亮点,是对霍克尼摄影拼贴作品的独特呈现。他的摄影拼贴打破了传统摄影的单一视角和时间限制,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拍摄的画面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在展览中,这些作品通过数字技术被放大、解构、重组,观众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感受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例如,他著名的“霍克尼式”拼贴,利用宝丽莱相机拍摄同一对象的不同局部,再拼合回原来的整体。由于相机视场变形和人手操作的影响,不同局部照片之间出现的重叠、错位或视角偏移,反而赋予了作品奇妙的拼贴快感和绘画般的感觉,让观众领略到摄影与绘画融合的独特魅力。

 

除了摄影拼贴,霍克尼对透视法则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也在展览中得以体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单点透视法则,借鉴东方绘画的散点透视,在同一画面中汇聚多种视角,使画面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空间感。这种对透视法则的突破,不仅为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画面所传达的信息。

 

霍克尼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高价和广泛展览,更在于他对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用艺术的方式记录时代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多元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也有对抽象情感的深刻表达,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此次大卫·霍克尼在上海的展览不仅让中国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的独特魅力,领略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和创新精神,也为上海的艺术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对于孩子们来说,艺术展很像一个光影的游乐园。

在沉浸式光影展大行其道的今天,内容而非技术的创新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得益于艺术家本人对新媒体、多媒体创作手段长期的践行与熟悉,展览并没有局限于对其画作的机械性呈现,而是将其创作的心路历程以时间、思想变迁、创作类型作为多个并列或交织的维度,真诚地把一个艺术家的所思,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活泼地呈现在了一个四方的空间之内。这也使得观众们可以在充分放松身心,席地而坐,甚至席地而躺的同时,真正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其产生对话与连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