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启幕 两百件珍品勾勒千年瓷脉
东方网07-18 20:03:54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7月18日报道:当《神话》中玉漱公主的瓷质身影在光影中重现,当“世界瓷王”《世博和鼎》时隔十五载重回浦江之畔,当陶瓷界首创的《极彩·如愿多宝佛》以突破性技艺惊艳亮相……一场属于“中国白”的瓷艺盛宴,于今天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

德化县于3700年前夏商时期即开始青瓷的烧造,尔后薪火相传,至宋元时期,莹润如玉的白瓷逐成大势,一跃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珍宝。“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核心项目,汇聚超两百件白瓷精品,是近年上海规模最大、文脉最深厚的德化瓷专题展。

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指导,中华艺术宫与德化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以“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大板块,串联起德化瓷的千年传承与当代创新。

融古通今,凝练“中国白”精神高度

步入展厅,三大板块构建起清晰的叙事脉络:“盛世鼎新”板块聚焦当代传承与突破,集中呈现大师力作。观众可在《玉玲珑梅瓶》(金砖国礼同款)的莹润光泽中,感受传统器型的当代演绎;在带滴水声效的《滴水观音》前,体会“静中生动”的东方哲思。不同大师同题材作品的并置,更显匠心对话中的守正与变革。

“历史钩沉”板块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串联起泉州博物馆的历代珍品。从夏商时期原始青瓷窑址出土的隹鸟,到明清外销瓷的精致纹样,辅以文献影像,完整还原德化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明珠”的历史轨迹。

“未来可器”板块则打破传统框架,实验性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苏献忠的《纸》以薄如蝉翼的瓷片模拟纸张的柔软褶皱,张嘿瑞的《月球甜筒系列》用冰淇淋造型演绎中秋月,传统材质与当代观念碰撞出奇妙火花。

其中,互动性最强的当属彭成雄的《汉字艺术·百家姓》——这件由不同白瓷姓氏组成的装置,以十层叠放模拟窑炉内装烧场景,观众纷纷驻足寻找自己的姓氏,成为展厅内的热门打卡点。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策展人张晓凌指出:“展览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凝天地素色,铸中华美魂’的精神传递。德化瓷从海上丝路走向世界,如今更要在传承中探索跨文化价值。”

中华艺术宫策展人项苙苹补充道:“我们用‘五行’元素设计展陈——水的塑形、火的淬炼、金的雕琢……让观众直观感受‘朴拙陶土变瑰宝’的神奇,看见传统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

现场声音:匠人与观众的“瓷心对话”

《汉字艺术·百家姓》创作者彭成雄也在展览现场,看着观众在自己的作品前兴奋地寻找姓氏,彭成雄笑着解释创作理念:“古代甲骨文是‘以字造像’,我则是‘以像造字’。你看这些姓氏里藏着括号、感叹号的变形,既保留汉字骨架,又添了点趣味。希望大家在找自己姓氏时,能想起文字与陶瓷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当代陶瓷大师连德理耗时六七年创作的《神话》,让观众纷纷感叹仅0.2毫米厚的“瓷衣”:“这件作品薄如蝉翼,烧造时窑温差一度就可能碎裂,上百次失败才换来现在的白中透红。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希望它能读懂这份‘薄’里的坚韧。”连德理说。

美育与文创:让“中国白”走进生活

展览期间,中华艺术宫将推出“瓷上丹青”工坊、专家导赏、系列讲座等活动。观众可亲手制瓷、听大师讲技艺,更能带走融入白瓷元素的文创产品。正如泉州市文旅局负责人所言:“沪闽携手,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让‘中国白’从博物馆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新起点。”

观众李女士带孩子在“瓷上丹青”工坊体验区,李女士正跟着非遗大师学捏瓷花:“第一次摸瓷土,没想到这么温润!刚在《百家姓》里找到自己的‘李’,那笔触里藏着个小逗号,太巧妙了,传统艺术原来可以这么好玩!”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为上海暑期文化生活添上一抹纯净而厚重的“中国白”。

作者:熊芳雨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