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公共服务的边界在哪里?
上游新闻07-15 16:50:47

|

近日,“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一事,引发热议。舆论认为,此举有浪费人力成本、宠客之嫌,甚至还有人怀疑失主是不是有特殊身份。14日,当地城管部门回应称,此次求助的卢女士是一位普通游客,没有其他身份,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

|

游客的手表找到了,环卫工也将得到嘉奖,看似为此次事件画上句号。但回顾事件从“暖心”到“闹心”的全过程,沸腾的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共服务边界之问,而这一部分仍需追问和探讨。追问的价值在于让问题浮出水面,探讨的意义又在于让道理越辩越明。只有当情与理的边界足够清晰,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引发舆论争议。

|

首先,电话手表丢了拨打12345寻求帮助,是否超越了公共服务的范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12345是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是由各级政府设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负责政务咨询、民生服务、问题转办等非紧急诉求处理。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开通了12345服务热线,在帮助群众解决合理诉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模糊公共服务边界的情况。比如,有群众被蜜蜂蛰了也会拨打12345寻求帮助;又比如,有村民田中有水流不出去,原本自己用铁锹铲几下土就可以解决问题,也拨打12345请求村干部为其解决。

|

必须明确的是,公共服务的“公共”二字在于其服务范畴和内项的集体性、普惠性与群众性,上述问题无疑都超出了这一范畴,存在自我责任与公共责任的边界错位。回头再看“找手表”一事,其实也已超出了个人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边界。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因为自身疏忽丢了东西都去找12345帮忙解决,对政务服务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同时更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

|

其次,大同市城管局让两名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是不是失了分寸?对此,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接诉单位,城管局对12345热线转办的事情接诉即办,没有过多考虑值不值的问题。“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样的办事初衷当然没有问题,但为何会引发舆论海啸?深层次的原因同样在于模糊了公共服务的边界,导致处理问题“顾此失彼”,忽视了工作本身的合理性,也忽视了基层员工的感受与付出。

|

为民服务的初心值得嘉许,但也需要提醒的是,公共资源始终是有限的,要优先保障大多数,保障底线服务,不能不计成本,更不能“慷他人之慨”。当一块儿童电话手表和两名环卫工花4个小时翻8吨垃圾的付出相比,大众的观感无疑是复杂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要避免类似的观感错位,只有让规则更加清晰,制度更加明确,我们才能在“做与不做”“该不该做”“要怎么做”之间找到那个合情合理的平衡点。

|

回到问题的根本,厘清公共服务的边界至关重要。如果明显超出了服务范畴,相关部门大可提出其他解决方案。如果各方都不清楚“公共”的边界在哪里,混沌的界限只会让“好事变坏”,也让各方受累。

|

说到底,公共服务并非无底线、无限制地提供一切服务,缺乏理性边界的公共服务,易陷入混乱不说,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只有边界足够清晰,才能让善意更加精准,也更能持续。

|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

编辑:康磊    责编:周尚斗     审核:陈旭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