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慢吃宁波 | 十八斩、酸冬瓜、花胶和触
澎湃新闻07-09 20:23:00

从上海虹桥出发,乘高铁约莫2个小时,就能抵达宁波。对于上海人来说,宁波是极有亲切感的一座城市,不仅因为两地之间的语言相近,更因为两地在市民文化、饮食习惯等方面有着极强的贴近性——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大量宁波人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从航运到金融,从文化教育科技到日常生活,宁波人为这里注入了无穷的新鲜力量,也在漫长的岁月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从日常的黄泥螺、蟹糊,到讲究的白鲳鱼、膏蟹,再到花胶、墨鱼蛋,宁波的味道从来都是上海味道的基地,也吸引着每一个想要尝鲜的人。

老底子的新演绎

如何在丰收期储存食物以应对季节变换导致的食物匮乏,是物资不丰富的过往时间里,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腌渍、晒干、发酵等食物储存方式,就是基于此而诞生的独特味道。宁波人的“三臭”,就是如此。

宁波老话讲,“三日不吃臭,脚步迈不开”。吃臭,是宁波人生活方式的印记,臭冬瓜、臭苋菜梗、臭菜心,虽说仍旧能在市场上看到,但要在年轻一代里找到热爱它们的年轻人,倒也少见,“我自己都受不了臭冬瓜的味道,怎么能做给客人吃呢?”说到“三臭”,宁波同源600餐厅主厨王斌摇摇手,直说自己也不行。

臭不行,那么把发酵时间调整一下,让臭变酸,是否可行?在经过了多次试验之后,王斌端出了一份酸冬瓜。白皮厚肉的冬瓜去皮切厚块,焯水后冷却抹盐,之后密闭发酵少许时间,等到冬瓜质地变软如霜淇淋,便可取出,吃的时候淋上麻油,口感酸爽,滋味清新,很是下饭。

宁式十八斩,绝对是宁波生腌界的“大佬”,它不仅是东海海鲜水准的最佳呈现方式,也展现了宁波菜的经典烹饪方式——所谓“十八斩”,就是将肥美的红膏梭子蟹(也有用青蟹,根据时令不同,会有调整)精准斩成18块,每块大小均一,并带上亮红的蟹膏,摆盘时如江花似火,极为漂亮。相比较潮汕生腌巧妙对于香料的巧妙运用,宁式十八斩的酱料会以酒来带出食材的鲜甜,再加上盐糖姜蒜的组合,吃的是海鲜原味与酱汁的平衡,两者间相互交融,却又能从中找到各自的风格。王斌的宁式十八斩,调味精妙,它脱去了宁波菜里咸的传统,轻微加入的辣椒带来了另一重刺激,小酸小甜混合咸鲜微辣,配合冰淇淋一样的蟹肉蟹膏,吃上一整只都不过瘾。

传统味道的现代化演绎

沿海的风味,大多都与海里的食物有关,宁波靠近东海,海鱼就是生活的日常,这一点,跟广东沿海的居民,几乎一致。从深海里捕捞而来的大鱼,是蛋白质的来源,而控制大鱼上下浮动的鱼鳔,则是又一种昂贵食材——花胶——的本体。

在宁波象山地区,米鱼胶通常会跟酸菜一起焖煮,追求的是乳酸发酵带来的酸鲜味道与鱼胶口感的层次叠加,而如果你想要在本地吃到一些媲美花胶烹制胜地广东的风味,那么宁波文化广场朗豪酒店的明阁中餐厅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一间连续8年斩获黑珍珠一钻荣誉的餐厅,明阁的出品自然没得说,更何况最近来自明阁(湾仔)的厨艺总监曾超敬师傅还亲临当地,这丰盛滋味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将3-4头的花胶先用上汤煨至入味,后用蛋白炸浆高温炸至外皮酥脆,内里保持花胶软糯,配以瑶柱蒸制的清汁,叠加鱼子酱来增加咸鲜味道的表达,传统菜品与新式烹饪方式的结合,让这道菜赋予了食客新的感受。

冬瓜盅,可以算得上是宁波本地的特色之一。据传这道菜最初在民国时首次亮相甬地,东福园的厨师为了应对暑热,创造了这道以冬瓜为容器,填以海鲜、高汤等多种贵重食材的菜品。曾师傅的冬瓜盅,选用了体型更小的冬瓜细细雕琢而成,以金华火腿与老鸡共同炖制的汤底清亮醇厚而鲜味十足,再用燕窝、蟹肉、莲子、冬瓜粒、火腿茸、菜粒做羹,一口下去,层次丰富,回味鲜甜,是极好的开胃之选。

礁石上的极致鲜味

在宁波,海鲜是绕不开的滋味,尤其是那些依附礁石而生的岩蒜、藤壶,更是因其难以获取而味道浓郁,广受欢迎。

在宁波舟山一带,藤壶有着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的叫法,“触”(也有人称“老婆牙”)。作为一种礁石上的节肢动物,触的外形看上去如同微缩火山,肉质鲜甜紧实,但采集起来十分困难。一般情况下,赶海人需要在身上绑定绳索,才能深入到海浪磅礴的礁石之地,用特制铁铲将这些簇生在一起的触敲击下来,如果遇到浪又高又急的情况,丢失性命的案例也有发生。

采集下来的触,通常只需要隔水清蒸就能展现出它最大的鲜美,宁波本地人有时会拿来将其炖蛋,又或者是做个雪里蕻汤,但如果你想要滋味更加浓厚一些,也可以像玖弄小鲜一样,用酱爆的做法来凸显这浓郁的鲜味。简单的肥猪肉混合葱姜,再加上稍许青红辣椒,要是能再搭配上一些冰镇得恰到好处的啤酒,这滋味可真是赛过小神仙了。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