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上海援藏|边境小城亚东怎样“留人留心”?
东方网07-10 08:42:12

编者按:

青稞垂穗时,雪域高原传来新的生长故事。

藏族同胞会用拇指沾糌粑在友人衣襟点上指印,以示最高褒奖,这就是“雅布”。三年来,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以“雅布工作法”为精神主线,在对口五县深耕民生田:他们以“人民城市”理念重塑拉孜吉角村的肌理,用全球视野为江孜青稞叩开广阔市场,在边境亚东以同频脉动筑牢戍边人心,将“上海标准”镌刻进定日高原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科技种子在萨迦的砾石地里绽放产业之花。

近日,东方网记者循着援藏干部的足迹深入五县,见证的不只是项目的落地生根,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把真心留在高原”的生动实践——当“雅布”从指尖的温度升华为治理的哲学,上海智慧便不再是“外来客”,而是与雪域血脉共生的新基因。他们的实践,是对“援藏精神”的当代诠释,也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上海援藏|边境小城亚东怎样“留人留心”?

色彩艳丽的卡垫铺在传统藏式沙发上,黄檀木门楣和房梁雕刻着丰富纹样,铜器摆件、唐卡挂画、孔雀翎、水晶吊灯等恰如其分地装饰点缀……走进次仁和曲珍家客厅,浓郁的藏式风情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平和温馨。

这是一栋位于西藏日喀则亚东县庞达村的2层小楼,建筑面积180平左右,侧倚山林和溪流,前有小院和场地。次仁今年64岁,妻子曲珍60岁,这是他们的新家。此前,他们从未想过有天会在这样好的房子里生活。

3年前,他们还住在海拔4600多米的堆纳乡。那里风沙大、草木少,常年高寒缺氧、气候干燥,高海拔带来的疾病让两位老人苦不堪言。如今搬到2800多米的庞达村,居住环境、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9年,上海投入援藏资金用于庞达村的建设和边防巩固工作。项目分三期建设,于2022年完成全部建设和搬迁任务,横跨了第9批和第10批上海援藏工作。99户近500名群众从高海拔地区搬入这个藏式小康示范村。

搬迁前,援藏干部大量实地走访,与群众深入交流,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我们根据当地群众反映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对原本的一些规划设计作了调整,比如卫生设施、房间布局等。”亚东县委常务副书记、援藏干部李夏阳介绍,为确保群众能够稳定生活,庞达村还配备了超市、卫生室等便民设施。

搬迁后,对次仁及更多家庭来说,生活最大的变化还是饮食,“以前种菜活不了,一年到头很难吃上新鲜蔬菜,现在想吃什么都有。”在上海援藏的支持下,庞达村依托66座蔬菜大棚,2024年产鲜蔬18万斤,带动户均分红2500元,两位老人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就在上个月,在上海普陀区援藏支持下,庞达村引入垂直农业植物无土栽培技术工厂。这座全自动化工厂构建了“全人工气候”种植系统,能实现全自动化光照、灌溉及温湿度调控,种植密度提升10-30倍、生长速度加快2-3倍,平均产量较传统模式跃升60-150倍。

“这个工厂是我们捐赠的第一台试点设备,目前已经交付给当地的蔬菜合作社。我们作为设备供应商,希望借此探索更多的社会效益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上海墨泉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秦楚汉介绍,工厂根据当地群众营养需求,计划种植生菜、上海青等叶菜和芽苗菜类,这些作物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能全年稳定产出数十茬,完全独立于外界天气条件。

“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来到亚东后,除了完成建设和搬迁任务,还围绕助力村民致富进行了深入思考。”李夏阳说,亚东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和南麓的狭长山谷,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旅游资源,于是决定因地制宜开发边境旅游项目。“我们重点聚焦乃堆拉和庞达村之间的区域,2023年完成了两条旅游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购买了旅游巴士。游客预约后,由县里统一安排免费特色线路一日游。”这一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23年底,两条线路所在的巴夏国门景区被评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庞达村3期,上海援藏投资建设的民宿和和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已经落成。民宿项目通过招商引入了“香巴拉·森林”团队入驻运营,今年5月开业以来,迅速实现盈利,首月即覆盖全年租金与运营成本,市场反响远超预期,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3个就业岗位。民宿负责人时雨介绍:“我们市场价格是每晚400多元,开业后,入住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有时甚至一周内全部满房。”在庞达村2期,援藏干部则提供设备和设施,帮助群众建设“家庭民宿”,通过出让“一间房”的模式,让群众增收。

“上海援藏项目对村里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显著。”村干部拉木措说,搬迁前,群众最大的顾虑就是收入问题。如今,一系列项目和举措,真切地让群众荷包鼓了起来,不仅群众担忧被完全打消,还引来不少以前“老邻居”的艳羡。“目前,搬迁的家庭均已稳定下来,安居乐业,一户都没有回迁,搬迁政策很有成效。”

作者:王佳燕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