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黑光戏偶你见过吗?它竟能让舞台变成《海底两万里》中的奇幻深海
上观新闻07-08 00:27:00

1869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下《海底两万里》。书中,尼摩船长驾驶“鹦鹉螺号”潜入幽深海底,开启一段奇幻旅程。如今,“鹦鹉螺号”再度启航——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将于7月11—13日、18—20日登陆北京艺术中心,该剧由揽下9项莫里哀戏剧奖的法兰西喜剧院导演、演员克里斯蒂安·埃克来华驻地创作,内地影视演员保剑锋、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依克桑·塔依尔领衔主演。作品巧妙结合喜剧情节与令人叹为观止的黑光戏偶表演,将诡谲多变的深海世界,转化成一台紧张刺激、充满惊喜幽默的奇幻剧。

《海底两万里》过往剧照(黄廷匡/摄)。

高悬的舞台如何化为下沉的深海?幽暗海底如何反向照亮人类的心灵?对奔忙在世俗尘劳中的我们,剧场如何像大海一样安抚人心?7月6日,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特邀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获奖者、科幻作家郝景芳(代表作《北京折叠》),以及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的中文剧本改编者田晓威展开对谈,为观众解读这部奇幻剧目带来的“深海启示录”。

不止冒险,也有哲思

郝景芳回忆,自己小学时便读了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被其中充满逻辑与巧思的情节深深吸引。她认为作为科幻小说“开山鼻祖”的凡尔纳,其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对未来科技的预见,更在于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科学与文学、冒险与哲思融合为一体。

郝景芳在对谈现场。

田晓威也分享了自己少年时接触凡尔纳作品的经历:“虽然我理科成绩不好,但对《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中的幻想场景仍记忆犹新。凡尔纳的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之外更辽阔的世界。”他还特别提到,《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潜艇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今,科幻已然照进现实,凡尔纳的创作激发了潜水艇的发明灵感。

科幻的魅力不仅在于构建一个未来世界,更在于反观当下现实,提出关于人类自身、社会秩序与精神世界等带有哲学思辨性问题。正如两位嘉宾所言,《海底两万里》其实适合“大小朋友”一同观看,阅历丰富的成人或许更能理解主角尼摩船长展露的复杂人性与鹦鹉螺号暗藏的“桃花源”寓意——在纷乱的现实中,我们如何寻找心灵的净土?

田晓威透露,奇幻剧《海底两万里》中,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结合凡尔纳的另一部著作《神秘岛》,补齐了尼摩船长的人生经历,在改编中赋予其更复杂、真实的人性质地。他既是远离尘世的隐士,也是怀抱理想的斗士;既孤僻暴躁,又内心柔软。他所操控的鹦鹉螺号,如同一个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承载着他对正义、自由与孤独的全部理解。“这让人想起孔子所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尼摩船长处于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殖民拓张时代,整个世界处于狂飙突进之中,尼摩船长不愿意被卷进世俗的潮流,但也会救助海上落难的人,保持对善良的坚守。”郝景芳解读。

田晓威在对谈现场。

对谈现场放映了奇幻剧《海底两万里》的宣传片,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在片中表示,《海底两万里》是一部有着悲剧色彩的喜剧,它的内核是悲剧的,但同时他也是有趣好笑的,这两种是兼容的。“我需要去‘嘲笑’我的那些不幸,因为现实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欢乐。去自嘲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对我来说,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种智慧;为我们做的蠢事开怀大笑,这是一种抗争的方式。我喜欢笨拙的东西,在剧院中表演我们的笨拙,就是在探讨人性。童真是我们创造的工具也是我们内心最感性的角落,之后,随着教育慢慢的熄灭了一些,所以,那些我们童年未做完的梦我们不断努力着在戏剧里实现它。”

《海底两万里》过往剧照(黄廷匡/摄)。

以黑暗为画布,以光线为画笔

在声光电效、多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海底两万里》的舞台呈现反而回归了一种质朴的实景装置与物理手段,舞台以黑暗为画布,以光线为画笔,让灵动的戏偶成为拼图的碎片,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深海世界。“在最初看到法语原剧本时,我想导演一定会借助全息投影、多媒体之类的高科技手段呈现,结果剧目没有这些炫技,但依然营造了‘刻奇’般的视觉效果。”田晓威说。

《海底两万里》过往剧照(黄廷匡/摄)。

借助人手操控的黑光戏偶,观众不仅能看到色彩斑斓、灵动可爱的海洋生物,还能感受到水母在光影中漂浮、巨型章鱼在战斗中逼近的紧迫氛围。戏偶设计师从《山海经》的神兽传说中汲取灵感,为全新的海洋居民注入了奇幻想象。

音乐像流经它们身上的电流,让每个海洋生物活了过来,人类的手指则赋予它们不同的意志与个性。 田晓威尤其喜欢其中一条“神经质的鱼”,“看起来脑子不大灵光,动作有些笨拙,但十分可爱。”

郝景芳表示,现代人被快节奏的信息洪流裹挟,真正静下心欣赏一场高质量戏剧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这正是《海底两万里》能为观众带来的最大惊喜:“这种从内而外被艺术击中的体验,是手机和屏幕无法替代的。”

《海底两万里》过往剧照(黄廷匡/摄)。

她也强调,科幻从不是“无用之学”。正是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才为孩子打开了理解世界的广阔视野,甚至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志业与方向:“我认识很多科研工作者,他们少年时期都是被科幻小说点燃了梦想。”

田晓威补充道:“当我们面对现实的繁琐、困顿与焦虑,文学与戏剧也许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却能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哪怕只是一丝光亮,也足以点燃希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