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上海4万多市民姓名含“生僻字”,办证考试、挂号值机等障碍如何破
上观新闻07-02 07:06:25

“办理退税时,因为名字里有个‘彧’字,就退不到我的银行卡里。”孙先生自称是一位“生僻字受害者”,为此遇到不少麻烦,“打印机票时也是这样,系统提示异常,只能去人工柜台办理。”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6000万人的姓名中使用了生僻字,上海2500万的常驻人口中,姓名包含生僻字的市民约4-5万人,其中不少是年轻人。

随着数字化服务场景的延伸,这些有生僻字姓名的市民在实名认证、办证考试、银行金融、退税挂号、出行值机等环节不同程度会遇到一些障碍。市人大代表侯丹华认为,生僻字不该成为公共服务的“拦路虎”,建议,加强生僻字数字化系统治理,避免陷入数字化窘境。

生僻字不该成为公共服务“拦路虎”

“‘䶮’的寓意飞龙在天,我却常为这个名所累。”一位90后上海市民因为名字带生僻字,在办卡登记、出行值机等环节常被“卡”住,饱受困扰。

据调查,使用生僻字作为姓名,在90后、00后中尤其多,一些家长希望孩子的名字与众不同,避免重名带来的困扰,而生僻字相对少见,有的还含有美好寓意,用其取名能让孩子的名字更具独特性,殊不知,这为孩子的日常生活埋下了种种障碍。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生僻字不仅影响银行开户,还涉及社保、驾照等多个领域。”侯丹华说,对名字中带有生僻字的人来说,数字化社会中“寸步难行”成了头疼问题。

媒体曾报道过一位上海市民因名字中含有生僻字而无法购买“沪惠宝”的经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由该市民的父亲作为投保人,用其老父亲的医保账号作为投保人账户,代办“沪惠宝”。

“因生僻字系统无法识别而侵害居民公共服务权益的事例时有发生。”侯丹华表示,此前媒体报道的“因姓氏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因取名生僻办理出生证困难”等,更是反映了生僻字的困境问题。

经调研,侯丹华所在的民革相关课题组梳理了生僻字姓名常遭遇的6种情况:一是输入法找不到相应汉字;二是生僻字姓名与账户名不能准确匹配,需要本人证明“我是我”;三是信息交换时,姓名中的生僻字被当作非法字符或者转换成“?”;四是包含生僻字姓名的数据和外单位连接传递时,无法办理实名业务。比如数据汇出方能录入生僻字名字,但是汇给、接收数据方的系统里没有这个生僻字;五是不同硬件设备间无法实现生僻字信息的传输;六是终端设备字库和常用输入法不支持生僻字等,比如银行ATM机、快递扫码枪、票据打印机、医院自助缴费机等终端设备字库里没有生僻字。

“要解决生僻词数字领域的新问题,不是系统简单升级一下字库就行了,这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侯丹华认为,目前生僻字系统编码改造推进迟缓,各行业机构间编码字符集不通用,数据接口类型缺乏统一规定,这给系统改造带来一定困难。

设立生僻字问题反映通道

“破解生僻字数字化难题,要重点解决上海市民在数字化公共服务中的数字壁垒。”侯丹华建议,“12345”市民热线设立生僻字问题反映通道,点对点收集、解决居民反映的个案问题,对相关生僻字进行统一字符编码与收录,并且定期公布问题清单,跟进通报解决情况。

据了解,目前电子政策领域中,计算机系统应用最广泛的汉字字库主要有GB2312、GBK和GB18030。除此之外,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采用了北大方正的人口信息字库,方正字库存汉字数达到75586字,是目前唯一与国家人口信息库字库保持编码、更新一致的生僻字字库,其完全包含了公民信息中所有生僻字,兼容2023年国家标准委联合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侯丹华认为,要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在沪落地,并纳入大数据平台审核审批。

2021年9月,市经信委、市大数据中心牵头印发《关于开展信息系统生僻字问题改造的通知》,14家委办局共同参与系统改造,建立生僻字云服务平台,支撑本市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医疗机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水电煤等公共服务企业的信息系统对生僻字进行技术处理。

在侯丹华看来,这是上海作出的地方性探索,但依然存在一些部门、机构、行业无法对接等问题,她建议各委办局共同参与研发建设本市生僻字字库,解决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因“生僻字”影响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对此,市数据局表示,14家委办局共同参与推进信息系统生僻字改造,已实现全市各区、各部门集中使用统一字库。目前,在应用方面,已完成“随申办”生僻字用户注册、已注册的生僻字用户更名功能,高频“一件事”、数字空间、随申码等高频服务的改造。

市数据局表示,将会同市经信委、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以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持续开展“一网通办”平台“生僻字”的升级改造工作,加快与其他部门、机构、行业的对接,在医疗、交通、文旅、教育、金融、公用事业等各行业领域相关系统探索推进“生僻字”改造工程。


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