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西南片区焕新开放,昔日工程用地变身生态绿洲
东方网07-01 15:20:51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7月1日报道:7月1日经过八个多月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位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西南角的沿江通道(郊环隧道)工程原临时占用地块正式向市民开放。

该地块此前因建设上海沿江通道(郊环隧道)浦东段工程被临时占用。作为上海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郊环隧道对于完善城市快速路网、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程主体完工,该地块的使命也随之转变。如何修复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将这块“工程伤疤”重新融入城市绿色肌理,恢复其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此次改造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旨在实现从“工程用地”到“生态绿地”的华丽转身,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这片改造后的生态绿洲分为四大主题区域,生态与功能并重:宿根花园由原无障碍花园升级而来,上层种植樱花、海棠,春季开花繁茂;下层配置金鸡菊、八宝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色彩丰富的花境,营造可触摸、可感知的自然空间;水畔林溪新开挖蜿蜒水系,沿岸种植乌桕、池杉等乔木,搭配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水岸相映的生态景观,提升生物多样性;水上森林利用原有水杉林基础,增设穿梭其间的木栈道,方便游客近距离观察森林生态。林下补植耐阴花卉,深秋时节水杉变色的景观将成为特色;“先行号”盾构刀盘展区陈列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地铁盾构机“先行号”的刀盘实物,记录其在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突破性成就(如2005年创日推进32环纪录,2009年突破设计极限达10公里),打造兼具科普教育与历史纪念意义的科技地标。

此外,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优选了乌桕、香樟、无患子等10余种乡土树种恢复构建稳定生态群落,发挥净化水质、涵养水土、吸引鸟类等生态功能,并在借地恢复区内布设多台红外触发相机实时监测园区内野生动物(如獐、刺猬、黄鼬、白鹭等)活动,为生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绿洲内采用竹木复合材料铺设栈道、以海芦苇建造景观亭,有效降低碳排放,确保建设本身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贯彻“生态优先”理念。

公园在改造时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需求,新建碎拼步道有效串联各功能区,提升游览舒适度,整体设计满足家庭亲子、老年人休闲及年轻人打卡拍照等多样化休闲需求。

从服务重大工程建设的临时用地,到焕然一新的生态休闲空间,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西南角地块的蜕变是上海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之城的具体体现。它成功修复了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将工业遗迹转化为科普与生态教育基地,不仅提升了城市绿地品质,更彰显了在城市发展中统筹兼顾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构建生态文明的决心。七月,这片重获新生的城市绿洲欢迎广大游客前来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作者:柏可林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