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国粮策】猪的胖瘦,在基因里早就定好了?
大国粮策06-30 14:12:00

人们平时吃猪肉时,往往更偏爱瘦肉多的品种。事实上,猪的胖瘦早已在基因中被“编程”——如今人们食用的“瘦肉猪”中,90%存在一个关键基因突变,该突变使猪的瘦肉产量提升了5%。这个数字意味着,全球每年生产1.3亿吨猪肉,5%的增量即相当于650万吨,而这个改变猪肉产业的瘦肉基因突变,背后藏着一段从中国梅山猪开启的科研故事。

不同体脂率的猪肉

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首席蒋琳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带着对动物基因的好奇,远赴瑞典攻读博士。她的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雷夫安德森教授通过野猪与家猪杂交,找到了控制猪胖瘦的“基因开关”。

读博期间,蒋琳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找能与这个“开关”协同作用、让猪更瘦的新基因。研究中她发现,国外商品猪瘦肉多,原来是它们的基因“天生会瘦身”。

中国高体脂率的梅山猪

丹麦低体脂率的长白猪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瘦肉基因的研究起点,竟是一头早年被带到欧洲的中国梅山猪。

梅山猪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本地猪种,而中国像这样具有独特性状、仅在本土生长的畜禽品种约有一千个,占世界总数的八分之一。从一万年前起,中国先民便开始养猪驯牛,历经世代培育出多样的本土品种。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精准的基因鉴定技术,这些品种的优势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为此,蒋琳下定决心回国,投身畜禽种质资源研究。

回国后,她加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畜禽种质资源库,保存着700多个品种的珍贵资源:有生活在4700米高原、在氧气含量仅为平原一半的环境中仍健步如飞的藏羊藏马;有体高差异达60厘米、从迷你矮马到高大重挽马的“马界身高差天花板”;还有体组成差异极大的家猪,有的是“肌肉型”高瘦肉率品种,有的则是“圆润型”高脂肪品种。

面对这些资源,蒋琳如获至宝,却也深感惋惜——这些独特的种质特性本是畜牧业最珍贵的“基因宝藏”,却因“缺乏精准鉴定、性状形成机制不清”,长期沉睡在牧场与鸡舍中。为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她的团队踏上了高原征程。

团队藏区采样

在藏区,研究团队发现藏羊藏马的血红蛋白浓度远高于平原同类,这使其在缺氧环境中仍能自如活动。

顺着这一线索,他们在基因组中找到了关键:低氧诱导因子EPAS1基因的突变。这个变异提升了动物的携氧能力,让血液富含氧气,还增强了乳酸代谢能力,减少运动疲劳,使其在缺氧环境中奔跑也毫无压力。这一发现不仅找到了低氧环境中提升家畜携氧能力的“基因开关”,还帮助西藏培育出山羊新品种,其产出的山羊绒可制成羊绒制品,为当地藏民增加了收入。

培育的藏西北绒山羊新品种

在体型改良领域,团队同样取得突破。依托资源库中丰富的体高多样性,他们建立了多品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历经四五年研究,终于在TBX3基因附近发现一个单碱基突变——携带该突变的家畜体型可增长20%,这是目前已知影响最大的“身高基因”,未来可据此培育大型肉用品种或迷你宠物。

近期,作为首席科学家,蒋琳参与了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这个总投资2.9亿元的“国之重器”,不仅是700多个品种的“安全港湾”,更将构建从资源收集保存到共享利用的完整体系,目标是让中国成为全球畜禽种质资源战略保存中心与世界领先的种业创新中心。

梅山猪只是中国万千畜禽资源的一个缩影。在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地方品种都是不可复制的“基因宝藏”,更是中国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蒋琳及其团队坚信:守住这些承载着悠久传承与地方特色的“中国基因”,就是守住种业的根基。他们将继续扎根田野、深耕实验室,让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成为推动畜牧业腾飞的“基因引擎”。

  科学审核:蒋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首席

  策划统筹:宋雅娟 武玥彤

  编辑整理:李欣哲 林佳欣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