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原子弹功臣,93岁归侨科学家周善铸的“传家宝”丨晒晒传家宝
今日闵行06-29 12:17:26

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件“红色传家宝”都是奋斗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信仰与荣光,诉说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我的一生跌宕起伏,又何其幸运。”现居梅陇的法国归侨、核物理学家周善铸如是说。他曾跟随钱三强等一批科学家对祖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在致命的强辐射事故中,他九死一生,又在日常的学习中,抓住机遇,国内首创开展“加速器质谱学”新核领域研究,成绩斐然。

图片

时代机遇:投身核科学研究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1964年10月16日前参加核工业工作至2024年10月16日仍健在的老同志颁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以致敬老一辈科学家对核武器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93岁高龄的周善铸和他的爱人均获此殊荣。

一枚沉甸甸的纪念章,铭刻着多少核武器事业开创者们的青春、热血和汗水,甚至健康和生命。周善铸说,他投身核科学研究是时代的机遇。

图片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周善铸正在家乡平湖郊外一家木行当学徒。1952年国家对木材实施统购统销,私人不得经营。18岁的他在家人支持下弃商复学,考上了杭州六中,毕业后进了南京大学物理系。

原本想毕业后当一位物理老师,又因为机缘巧合,周善铸来到了“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习进修。

“这是我国核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云集了赵忠尧、钱三强、于敏、邓稼先等我国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周善铸说,在诸多前辈的帮助下,他开始悉心研究中国原子能科学,也正是那段日子,他学习、收获了很多。尤其在实验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钱三强帮助他及时完成了限时限刻的国家任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嘉奖。

不幸中的万幸:大难不死

大难不死,是周善铸口中提及的又一次幸运。那时,周善铸在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为两弹设计提供原始参数,在一次致命的强辐射事故中,他被困于危险之中。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周善铸小组每次做完实验,他总要全面检查一遍,最后一个离开大厅。然而一天凌晨4时,当周善铸检查到最后一项的时候,突然灯光全灭,警铃声大作,唯一进出口的旋转水门马达也轰然响起,周善铸被单独禁闭在实验大厅内了。

“在水门戛然而止的同时,各种致命的射线如利箭般向我射来,我掉进了一个由快、慢中子和伽马射线组成的可迅速致人于死地的强辐射场中了。”在危难之际,周善铸猛然想起,多年前参观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苏联援建的实验大厅时,曾见到水门附近有应急电钮。

周善铸趔趔趄趄地向水门方向摸去,然而没有找到。他马上又转到另一边,有了!就在他用力揿下电钮的同时,水门自动开启。终于,他得救了。

图片

周善铸与老伴奉献大半生的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核物理大楼

守得云开见月明:探究新核领域

强烈的辐射损伤对周善铸的身体造成了一定影响,周善铸因而被调去担任情报研究室主任。就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守得云开见月明。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周善铸再一次遇到了他的“幸运”。

通过查阅文献,周善铸得知国际上兴起一个新核领域——“加速器质谱学”。“它的辐射剂量低,而且用途广泛,军民两用。”周善铸举例,比如在考古方面,通过这项研究,可以低剂量辐射安全而精准地推测出文物出土年代。

如获至宝的周善铸立即组起一个得力团队,对这一新型领域展开研究,很快获得成功。“因为是国内首创,这个项目接连获得中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核学会的多个大奖。后来,我还前往项目研究当前最先进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一直工作至退休。”周善铸说,一个人想要成功,能力、勤奋、机遇缺一不可,而他这个人大概是太幸运了。

在周善铸的影响下,他的女儿也从事相关领域的化学研究。周善铸说,老一辈对待事情一丝不苟,做事任劳任怨、勤勉负责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我对家庭并无过度要求,只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传达下去,但我们每个人都十分自律,对内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外从自身做起学会爱和尊重别人。”他说。

退休后,周善铸从法回国来到梅陇社区。由他负责的“嘉和花苑读书侨之家”至今已开办了20年,通过每周“相约星期三”活动,大家不仅在这里读书看报、开展理论学习,也针对小区里的民生实事展开讨论,为小区治理建言献策。

“探寻红色记忆凝聚奋进力量”——2025年闵行区“晒晒传家宝”红色文化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市民群众珍藏的红色物件与动人故事——泛黄的家书、斑驳的勋章、老旧的党费证、手写的革命日记……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背后却闪耀着不平凡的力量,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映照着普通家庭与时代同行的家国情怀。

图片

6月14日起,本专栏将从征集到的“红色传家宝”中精选部分,带您走进这些“传家宝”背后的红色故事,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新时代的闵行人在传承中赓续薪火,在实干中书写新篇。

作者:李逸
选稿:寇宇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