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本土音乐剧热催生人才需求,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揭牌
澎湃新闻06-20 18:11:00

6月19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筹建启动仪式在该校内现代音乐厅举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和音乐剧中心正式揭牌。

在启动仪式上,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教授受聘为音乐剧学院筹建负责人及音乐剧中心艺术总监。“在音乐剧制作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李盾深耕行业30余年、深谙音乐剧制作全链条,团队创新性提出“东方美学现代化表达”教学体系,致力于打造全球第一所综合性音乐剧学院。

李盾团队受聘。

据悉,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将聚焦生产、表演、传播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与国内外顶尖剧院、制作机构及艺术团体携手合作,围绕音乐剧人才所需的“三位一体”核心能力,即表演、声乐、舞蹈来不断强化学生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此外,音乐剧学院还将推行“原创制剧、开门办学”的特色教学模式,以“项目制教学”为牵引,让学生全程参与原创剧目的创作、排练、演出及推广等各个环节。“我们将依托学校在戏剧、作曲、舞蹈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表演-创作-制作’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在高水平原创作品的统筹下,不同专业学生合作表演、各展其能,不仅实现‘以演促学’的教学突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素养,对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李盾说。

同步揭牌的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中心以“打造中国音乐剧高地”为核心使命,致力于形成“教学、创作、演出、研究、产业”五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中心揭牌。

据悉,音乐剧中心将整合校内外优质学术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涵盖音乐学、戏剧学、舞蹈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剧本孵化、音乐创作到舞台呈现,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支持。

中心将依托团队强大的制作能力,根植于浙江“宋韵文化”“越剧故里”“良渚文明”等文化沃土,联合国内外顶尖创作力量,建立“中国故事原创实验室”,每年孵化2-3部根植中华文化的原创音乐剧,填补国内原创音乐剧高端创作平台的空白。中心还将与国内一线剧院以及百老汇、伦敦西区制作机构建立战略协作,打造“校园创排-国内巡演-国际交流”的演出链条,同步开发衍生品市场。

未来,音乐剧中心计划每年举办国际音乐剧节和国际音乐剧论坛,借此汇聚全球音乐剧精英,搭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交流平台,让杭州成为亚洲音乐剧人追逐梦想的舞台,并全力打造中国音乐剧高地,为中国音乐剧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中国音乐剧市场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达到1.7万场,票房超过16亿元,观众人数超过700万人次。中文原创音乐剧数量已远超引进版,创作制作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呈现国风国潮的重要载体,尤其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

在市场火热的同时,音乐剧行业人才需求也十分旺盛。目前,包括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在内的国内多所院校设置有音乐剧专业。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成立于2002年9月,是国内最早设立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院校之一。该系坚持原创剧目创作引领发展模式,推出《春上海1949》《忠诚》等多部优秀原创音乐剧。今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在上音歌剧院公演,这是该剧以官方授权教学公演版形式首次完整登陆中国高校舞台,上音师生挑战126个角色,以高标准完成从课堂到职业舞台的跨越。

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强调实践,以经典剧目为教材,由中外专业团队教学,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中接受综合训练。中心排演了《吉屋出租》《芝加哥》等经典百老汇音乐剧及《前哨》等原创音乐剧,学生4年需完成6 - 8个剧目的实践。

面对年票房超16亿元、观众逾700万的火爆市场及原创剧目的蓬勃发展,音乐剧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已成为行业持续壮大的关键支撑。各高校音乐剧专业各具特色,为本土音乐剧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源泉。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的成立,为缓解行业人才短缺、推动本土音乐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