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青浦徐泾镇为传承非遗技艺插上“翅膀”
东方网06-18 15:24:37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通讯员袁丹凤6月18日报道:蟠龙天地非遗小店的匠心独具、街头巷尾徐泾汤炒的烟火氤氲、江南丝竹的婉转悠扬、非遗传承基地旗袍剪裁的优雅韵律、榫卯技艺独具的东方智慧……近年来,青浦区徐泾镇精心浇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沃土,让传统技艺从“鲜为人知”转变为“人尽皆知”,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印记,在新时代“破圈”发展。

起源于蟠龙古镇的一道百年乡味——徐泾汤炒,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灵魂在于那一口费时五六小时精心熬制、经沉淀取清的上等高汤,融合老母鸡、老鸭、火腿、猪大骨之精华,锁住食材本真之鲜。这道婚丧嫁娶宴席上的“必点”菜,承载着徐泾人最质朴的生活情感。

徐泾汤炒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悦表示,汤炒的传播之路正越走越宽。今年以来,它不仅是镇级元宵、端午、中外文化交流节上的“明星”,更频频亮相市级乃至跨区域舞台:从“新的阶层人士看上海”的窗口展示,到致公党市委年度爱心义卖的温情传递,再到青吴嘉龙舟赛的文化交融,以及嘉善非遗体验的深度互动。如今,这门舌尖上的非遗已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品味传统,让非遗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镇级“非遗进社区·江南丝竹交流展演”“中外齐聚 乐享中国节”“城市美育日”,区级“非遗日”主题展演……今年以来,徐泾江南丝竹团队的身影活跃在各级文化舞台。2020年至今,徐泾镇江南丝竹乐队坚持每周在徐泾第一小学开设公益课程,由乐队老师悉心教授琵琶、古筝、二胡、竹笛、扬琴、笙等乐器。丝竹雅韵在校园里悠扬回荡,为非遗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一匹布,历经36道精工细作,在“归拔烫”的神奇魔力下,不着痕迹地贴合人体曲线,成就一件找不到一处拼缝、花纹宛若天成的独幅旗袍——这便是2023年入选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独幅旗袍制作技艺。它不仅是精湛工艺的体现,更是东方女性含蓄优雅气韵的生动诠释。

独幅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婧深谙传承需要沃土,更需要广阔天空。她将非遗传承基地扎根徐泾,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时尚的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的“水桥婚旅”项目,让新娘身着独幅旗袍,体验江南风情的水上接亲、桥上证婚,该项目荣获上海市文旅局“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优秀实践案例”。今年,以“为爱旅行——行走在非遗里的江南”为主题的系列研学、亲子、蜜月等文旅线路将继续深化,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里的江南”魅力。

冯婧的目光更投向国际舞台。其创立的华福汇文化馆已成功入驻上海国际传媒港,近期作品参展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沪派江南”主题展。文化馆不仅展示独幅旗袍等非遗精品与工艺美术杰作,更通过举办文化沙龙、手工艺培训、高端企业交流活动,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搭建国际化的展示、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华福汇以“非遗五进”(进社区、校区、街区、商区、产业园区),让非遗之美走出展馆,零距离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出生于木匠世家的蒋晓东,17岁拜师学艺,与木器结下不解之缘。近四十年的潜心钻研,使他成为古典家具制作和明清传世古家具修复领域的专家,对榫卯结构的钻研达到了痴迷程度。

2021年7月,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传统技艺,蒋晓东榫卯技艺展示馆正式开放,为传播榫卯文化搭建了一个展示体验平台。馆内不仅展示他的原创作品与珍贵修复成果,更成为面向公众的教育基地,每个星期日下午向外开放,吸引了许多爱好者前来亲身体验。蒋晓东在公益课上亲自讲解榫卯知识,手把手指导制作简单的榫卯结构作品。他的足迹还延伸至校园和社区,为学生和居民带去别开生面的工匠课,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延伸到更多生活场景中。

“榫卯技艺已不应该是尘封的古董,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在一代代年轻人手中继续传承。”蒋晓东如是说。

(摄影:周红强)

作者:王泳婷、通讯员袁丹凤
选稿:许文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