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从“建筑可阅读”到“生活可融入”,城市更新中的温度进阶
上观新闻06-11 21:56:00

漫步在黄浦江畔,触摸外滩百年石墙,聆听弄堂吴侬软语,每一处肌理都镌刻着上海的城市记忆。

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按照“应保尽保”原则,精心守护历史文脉。如今,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星罗棋布,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错落有致,并于2021年底全面完成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测绘建档工作。

6月11日,以“【共生共荣】历史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共生路径”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虹口区百年石库门建筑群“今潮8弄”举办。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主办,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与虹口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联合承办,旨在深入探索历史建筑在当代城市更新中的功能活化路径,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推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共进,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上海智慧”。

历史建筑“活”起来,城市发展“新”起来

在守护历史的征程中,上海始终以创新为笔,以匠心为墨,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勾勒保护传承的崭新画卷。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处副处长陈伟东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历史建筑作为城市“金色名片”的不可替代价值。他指出,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交融,需要汇聚众智、协同发力。一是强化多方共治,凝聚保护合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需要多方共同探索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创新活化路径,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历史空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建筑真正融入当代生活。三是传承匠心技艺,强化科技赋能。培育专业修缮工匠队伍,让百年技艺在当代更新中生生不息。同时,推动前沿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为历史建筑永续传承注入科技动能。

嘉宾分享环节,则汇聚了来自建设、设计及学术等领域的声音。

这里有建设方实践。上海百联资产控股有限公司朱卫锋、崇邦集团余立涛,聚焦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活化”的动态平衡,以历史建筑功能转型与街区“微更新”为切口,探索历史空间功能再生与文化价值传承的融合模式,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上海样本”。

这里有设计方洞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宿新宝、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胡佳妮,从规划和设计角度探讨外滩第二立面、张园等典型区域和项目在保护传承与功能焕新中的协同策略,聚焦历史风貌存续、空间效能提升与城市文脉延续。

这里还有文化破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宾慧中副教授带来跨界思考,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令人惊叹的东方古建场景为引,生动阐述了历史建筑元素如何通过现代数字媒介焕发全新光彩,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与活化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创新路径。

与生活圈融合,家园感为城市更新注入灵魂

走进活动主办地“今潮8弄”,感知百年弄堂的打开方式。虹口区18街坊地块内有三处优秀历史建筑、一处区文物保护点、两处保留历史建筑等共16幢保留保护建筑。2021年经过结构加固、新增机电及消防设施、外墙及室内特色保护部位等的整体修缮后,入驻艺术、文化、休闲、购物等商户和展陈,形成富有人文和生活气息的特色商业历史街区“今潮8弄”,寓意这里的8条百年弄堂再立潮头,赓续海派文化。

对此,同济大学教授卢永毅认为,当下的城市更新不能止步于打造“打卡地”,更应着眼于重塑“家园感”。她强调,城市更新要回归生活本质,将更新成果深度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与老百姓熟悉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紧密结合,让城市空间化作承载日常烟火、充满归属感的温暖家园。

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已不断涌现。曹杨一村的整体修缮,让建筑群落焕发新生;衡复风貌区的保护性更新,让梧桐掩映下的老洋房既留住岁月韵味,又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南昌路的人文烟火、张家花园的弄堂风情,都是在功能更新中续写着新的城市故事,诠释着“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的智慧。

技术标准的完善恰似搭建起历史建筑的“保护长城”。从外墙修缮到抗震加固,从数字化测绘到效果评价,一系列技术标准的编制与修订,构建起全链条保护体系。对传统工艺工法的深度挖掘,让失传的清水砖墙砌筑技艺、老木构件修复技法重焕生机,如同为历史建筑注入“文化基因”,让修缮技术既有科学规范,更具人文温度。

管理体系的创新彰显着精细化治理的巧思。调查评估制度的建立,犹如为历史建筑定期“体检”;与城管部门的管执联动,恰似为保护工作装上“安全锁”。在“传习工坊”里,匠人们手把手传授传统修缮技艺,雷士德医学院、海派文化中心等修缮精品工程,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生动课堂,让历史建筑保护不仅是技术活,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海以敬畏之心守护城市根脉。持续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梳理分析调查评估成果,进一步推进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责任落实。结合修缮项目推进,积极引导具备对外开放条件的优秀历史建筑向社会公众开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