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科普|心脏骤停就在你我身边!如何抓住黄金4分钟救命?
东方网06-10 11:15:27

2025年4月16日上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谈到,2025年上海市将重点在居民小区新增自动体外除颤器(AED)7500台,到年底要实现AED配置水平超过50台/10万人,全市共计配备AED设备超15000台。这些设备将与全市各级医院和急救中心共同编织起覆盖全城的生命防护网。这个数字背后,是每年我国54.4万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仅有不足1%的存活率带来的刺痛。在医疗急救领域,时间以秒为单位计算,每延迟1分钟除颤,患者生存率就下降7%-10%。当AED从医院走进社区,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竞赛正在改写规则。

一、心脏骤停:潜伏在社区的生命黑洞

上海市急救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院外心脏骤停发生地点中,居民小区占比高达72.3%。这与日本东京都福祉保健局的统计惊人相似——东京都内73%的心脏骤停发生在住宅区域。这种全球性的分布规律,暴露出传统急救体系的致命软肋。

据一位经历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描述:"那是个普通的周末早晨,我正准备出门买菜,突然感觉胸口被重锤击中。"这种突袭式的发病特征,使得85%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上海医疗急救中心的研究表明,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为12分钟,但大脑缺氧4-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某社区,物业经理王先生回忆去年冬天的悲剧:“我们虽然第一时间发现老张倒在小花园,却只能在拨打120后干着急。如果有台AED,老张也许可以抢救过来。”这样的遗憾正在转化为改变的动力。新配置的AED将重点覆盖老旧小区、人口密集社区,以及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区域。

二、生命重启双引擎:CPR与AED的黄金组合

现代急救医学将心肺复苏(CPR)与AED的结合称为"生命重启双引擎"。美国心脏协会的生存链理论清晰勾勒出抢救流程:早期识别→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综合治疗。其中前三环节直接决定患者命运。

急救医生指出“CPR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生活必备技能”。在紧急情况下,即便您是非专业人士,只需徒手待续进行CPR操作,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或出现专业医疗人员接手,就可能为心脏骤停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挽救一个生命。

1、 检查

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在检查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立即轻拍双肩,大声呼唤,检查患者意识是否存在;如果呼之不应,立即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判断患者呼吸是否存在。整个判断与评估时间不应超过10秒钟。

2、 呼救

如果评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就可认定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应在拨打急救电话后立即施救。在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应立即施救,同时请第三者拨打急救电话,并就近寻找AED。

3、胸外按压

呼救的同时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让患者平躺在硬质的地面或平板上,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施救者双手十指相扣,掌根重叠,掌心翘起,放置于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胸骨下半部)位置,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确保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 次/分钟,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

4、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如果施救者为非专业人士或也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只要持续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到场施救即可;如果条件允许且施救者接受过专业培训,可在每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确保患者头部后仰,捏紧鼻孔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直到看到胸部起伏。

5、 AED除颤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基本上所有发生心脏骤停需要心肺复苏的病人都需要使用AED。

最新款设备配备语音动画双指导,开机即自动分析心律。当检测到可除颤心律时,机器会精确计算能量并进行安全放电。上海红十字会培训导师演示时强调:“AED不会对正常心跳者放电,这是最需要普及的知识点。”

三、全民急救:上海模式的破局之道

上海的AED布局采用"铁三角"策略:硬件铺设、软件管理、人员培训同步推进。新配置的7500台设备采用物联网技术接入统一平台,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每个AED安装点设置300米服务半径标识,与120调度系统数据共享。

社区培训计划开创"1+3+N"模式:每个小区培养1名急救指导员,每个楼栋培训3名急救员,带动N个居民参与。课程设置从传统的4小时压缩至90分钟,重点强化实操训练。徐汇区田林街道的试点显示,经过情景模拟训练,居民施救意愿从23%提升至68%。

法律保障体系同步完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好心人免责"条款,市卫健委正在制定AED地图导航标准。这些制度设计正在构建社会急救的良性生态,正如日本《AED普及促进法》推动公共场所AED覆盖率达90%以上的经验。

站在外滩眺望,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新的生命方程式。当AED从特殊设备变为社区标配,当急救技能从专业壁垒转为公民素养,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更是文明社会对生命权保障的集体觉醒。每台AED都是守望生命的灯塔,每次按压都是重启生命的密码。这场静默的革命,终将让"黄金四分钟"成为触手可及的生命窗口。

作者:齐波 张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作者:齐波 张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