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在上海,长三角与大西部文学交响激荡
上观新闻06-06 23:36:00

“东海之滨的开放创新,与西北之地的壮美辽阔双向奔赴,不同地域文化碰撞将激发出更强大的思想活力。”长三角·大西部文学周6日在上海拉开序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邓选斌的一番发言引发共振。

以“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攀文学新高峰”为主题,上海联合江苏、浙江、安徽、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九地作协发布共同倡议,东西部文学合作由此正式启动——聚焦时代,书写文学发展新篇章;互学互鉴,开拓民族文学新境界;搭建平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培育新人,激发文学创作新活力;跨界融合,推动文学作品多元转化。

从黄浦江畔到雪域高原,跳出单一地域标签

“无论东部文学还是西部文学,都是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都是书写新时代伟大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和广阔舞台。

贺兰山下沃野千里,黄河两岸生机无限。“苦难-抗争-超越”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苦难叙事,成为西海固文学新的叙事逻辑。广大西海固作家用生动温情的笔触记录山乡巨变,用朴素厚重的情怀书写人民史诗,文学成果日益丰硕——从“绿化树”(张贤亮)到“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再到“新三棵树”(季栋梁、漠月、张学东),逐渐培育形成郁郁葱葱的宁夏“文学林”,如马金莲、阿舍、马占祥、马骏、我本疯狂等作家群崛起。

更多作家跳出刻板印象里对一座城市或一方水土的单一标签,以个性化语调展开鲜活叙事。上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为首的西藏作家群以先锋写作姿态,开启我国小说叙事创新的先河,“雪野诗”深深触动诗歌界。西藏作协主席次仁罗布谈到,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汹涌,文化多元碰撞,如何在保持民族特色基础上创新,契合时代需求,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包括作品内容的深度挖掘、形式创新、传播层面等。

当代诗中,既有新疆周涛的“新边塞诗”,也有长三角的“江南七子”,两种风致,相互映照。“东与西的文学从各美其美的探索中,又从美美与共的交集与渴望中不断形成新的生命力。”安徽省作协主席陈先发举例谈到,浙江诗人沈苇在新疆生活30多年,写尽了大漠苍茫与丝路的厚重历史,如今再度定居杭州重新审视江南烟雨,同一个作家体内东西融汇。

把丰富生态资源转换成有辨识度的“根”

“不是我要去写马,是马自己冲进来了。”新疆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提及《黑马归去》《歇马台》《白水台》等小说中“马”的意象集合,“这些马带着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痕迹以及精神诉求,自己‘冲’进字里行间,而这种文学的想象一定是广袤土地给予我们的。”

不少西部作家都谈到,写作起初是经验式的:写土地、写村庄、写身边人。但局限也存在,宁夏作家马金莲在中篇小说《长河》之后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会用完、会枯竭。”如何开凿更多文学泉眼?她拓展写作题材,笔下人物进入城镇、城市甚至远赴海外。近期创作的作品讨论AI陪伴老人王阿婆的亲情伦理话题。“写的时候有一些惊心动魄的力量在里面,但现实基础还是牢牢扎进土地里,光是王阿婆生活的小村庄,我就花了不少心思去把细节写扎实。”

多位作家评论家并不讳言困境——写作资源丰富,多元丰富的表达却不够。以自然环境优越的青海为例,省内有三个国家公园,自然写作尚需作家不断探索。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青海作家龙仁青提出,紧贴地面写作有助于刷新“文学辨识度”,“丰富的生态地域资源赋予作品鲜明辨识度。比如青海湖边的普氏原羚,比大熊猫还稀少。我们不能总写别人的山川,也要写自己的雪豹、藏羚羊。”对民族特色和脚下土地有担当,才能让笔下文学创作耳目一新。

打破经验边界,从“我”写到“我们”

作家不一定拘囿本地,打破地域与经验的边界,成为东西部作家寻找突破口的重要方向。“从土地中来,有相对固定的背景,但具体怎么写并没有一定的规矩。”藏族作家吉米平阶早期小说《北京藏人》,书写在北京工作的藏族人的生活。“但很显然不是北京人写的北京,也不是其他民族写的北京。”他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的“根”,但根不是束缚,而是支撑。

这种“互写”正形成新的文学共同体。温州作家哲贵观察到,浙江有大量来自西部的创业者,而东部作家陈人杰援藏后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是写西藏的。“如果西部作家书写东部经验,或东部作家体验西部生活,在有‘根’的基础上,地理差别与文化融合,会生出新的质感。”作家黄国辉说。

从“家门口的树”写出去,土地之所以厚重,底下埋的是集体记忆。“因为这棵树从根基、从树干,长成以后是在天空下的。正如王蒙写《在伊犁》时,他对语言的掌握归根结底源自对当地新疆文化的热爱、对新疆大地的追问,贯通了集体共同记忆。由此联想到,对写作有了土地提供的根基,又有了树干的担当、情感和寄托,同时枝繁叶茂,一定是在家国情怀的叙事空间下,才有更大的生长价值。”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说,这种打破界限的叙事,看的是“我”,同时又是“我们”。

未来一周内,上海将举办多场系列座谈会、作家新作分享会、诗歌朗诵会,并举办第一届“上海-西部作家班”。上海还将发挥思南读书会、上海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文学周、上海写作计划等文学品牌效应,借助《收获》《萌芽》《上海文学》等杂志期刊,及上海书展、上海文学馆等资源,为东西部文学创作与合作提供支持。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文学周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和西部地区作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东西部文学事业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增进各民族文学互学互鉴,丰富各民族文学创作表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