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骑行苏州河,邂逅“都市经典”,阅读建筑里的上海百年
上海水务海洋05-23 13:59:33

城市滨水雅韵的瑰丽长卷

邂逅苏州河

“都市经典”

苏州河是流淌着上海百年基因的母亲河,肩负城市复兴使命。河畔历史建筑遗存以系统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回应“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命题。城市治理更新则紧扣“保护风貌、彰显底蕴”理念,将工业遗存转为文化资本,采用“织补式修缮”与“活化利用”,让斑驳砖墙兼具艺术展陈等功能,让沉寂厂房经“空间针灸”重焕生机,既延续工业记忆,又承载多元都市生活,书写着超大城市有机更新范式。

近日,《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正式发布,以“重塑世界级滨水标杆”为使命,擘画“一脉、八廊、五段”的战略蓝图。

今天,一起探寻专项规划中的都市经典段(河口-昌平路桥),伴着五月的和风,预计骑行约2.1公里,先后打卡:上海大厦——原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原上海总商会大楼——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都市经典段打卡路线与点位

第一站北苏州路2号

上海大厦

外滩之巅的传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大厦,原称百老汇大厦,东临东大名路,南接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1934年竣工,由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和久记营造厂等6家营造厂承包。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早期的高层建筑之一。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厦”。大厦的设计受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外观简洁气势雄伟,从十一层起逐层收进,巧妙解决房间的朝向和采光,大厦外墙底层为暗红色花岗石,二层及以上为褐色泰山面砖。

上海大厦曾创下三个“上海之最”:外滩最高的建筑之一、最早拥有最高餐厅的饭店、最早拥有室内停车场的饭店。如今,它仍是上海的重要地标,其观景平台可俯瞰浦江两岸美景,建筑本身也成为了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你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外滩和浦东的美丽天际线,感受上海的繁华与魅力。

第二站北苏州路276号

原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通讯历史的见证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原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1922年12月奠基,1924年11月竣工,是上海邮政电信事业发展的缩影。它见证了上海邮电通信的百年历史,从最初的书信传递到如今的数字化通讯,记录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大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U型平面,东南转角设巴洛克穹顶钟塔。立面以通高三层简化科林斯巨柱统领,顶部两组青铜群雕——西侧象征交通通信,东侧为信使墨丘利与爱神组合。穹顶、列柱与雕塑共同构成“通信史诗”三部曲,展现1920年代上海中西合璧的建筑巅峰。

大楼内部的邮政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互动体验,向人们展示了邮电通信的历史演进,站在这里,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往昔邮递员们忙碌的身影,听到电报机滴滴答答的声音,感受到邮政事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站北苏州路470号

原上海总商会大楼

海派商业文化的经典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原上海总商会大楼入口

原上海总商会大楼建于1916年,建筑融合了东西方元素,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海派建筑的精致灵动,是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立面以清水红砖为主,基座采用苏州花岗岩,融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元素。议事大厅跨度达60英尺,采用拱形钢构屋顶,可容纳800余人,体现了实用性与庄重性的结合。

原上海总商会大楼现状

原上海总商会大楼见证沪上商业兴衰变迁,曾是工商界重要议事地。如今,它傲立苏州河畔,独特韵味引市民游客纷至。漫步其间,可感沪商文化底蕴,品海派文化魅力,是探知沪上商业历史与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

上海总商会主入口

第四站光复路21号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民族精神的丰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四行仓库西墙&晋元纪念广场

四行仓库抗战旧址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35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八百壮士在此坚守,奋勇抗敌,以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四行仓库的建筑在战火中遭受重创,但如今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四行仓库楼高6层,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楼体用钢筋水泥浇筑框架,花岗岩条石砌墙,异常坚固,东西北三面均为高墙,仅朝南面对苏州河开有门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行仓库被陆续用于商业和办公,2014年改建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中,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悲壮而又伟大的历史。走进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战斗的号角,看到英勇的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里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模型

沿线彩蛋

骑行苏河岸边,苏州河上的桥梁也是不可多得的景观,每座桥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桥桥有故事,风景各不同,连接着苏州河两岸,共同构成苏河别样景观。一起来看看骑行途中,都会经过哪些有故事的桥梁吧。

外白渡桥: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乍浦路桥:又名“二摆渡桥”,为1873年工部局建木桥,192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四川路桥:又名“里摆渡桥”,临近原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俗称“邮政局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浙江路桥:建于1908年,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侧面可以看到桥身像一条剔除了鱼肉的鱼骨架,外观漂亮,结构经典,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路桥:始建于1853年,当时是木桥,故俗称为泥城桥。后多次修缮改造,既融入现代元素,又兼具景观功能。

结语

苏州河畔的每一座建筑,都是时光雕刻的城市诗篇。从上海大厦的摩登轮廓,到邮政总局的折衷主义穹顶;从总商会大楼的海派优雅,到四行仓库的抗战丰碑,这条2.1公里的骑行路线,串起了上海百年发展的精神密码。它们既是往昔的见证者,更是当下的参与者。五月微风里,邀您骑行苏州河“都市经典段”,触摸砖石的温度,聆听建筑的故事,感受一座城市对历史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在这里,过去与未来正以最上海的方式相拥。

来源:上海建设交通党建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