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科普|正确对待脑小血管病
东方网05-21 06:45:08

张阿姨今年60岁,平素身体健康,偶尔有头昏昏沉沉的感觉,因周边总有人说脑梗,她担心自己也会脑梗就去医院查了头颅磁共振,拿到报告后马上来门诊:“医生,我脑梗了,怎么办?你看磁共振报告写着‘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这是什么意思啊?我是不是要瘫痪了?会痴呆吗?我需不需要治疗?” 其实,张阿姨磁共振报告上的内容很常见,尤其在中老人群中,这都是脑小血管病。由于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在早期多无症状或者较轻,极易被患者及医生忽略,事实上,它的损害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重,早诊早治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如果将大脑比作大树,大血管是“主干”,那么脑小血管就是“树梢”。脑小血管病,就是指由于这些脑内的小血管,包括颅内小穿支动脉、小静脉或者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小动脉硬化,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小血管病变;2.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3.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如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等;4.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由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疾病引起;5.静脉胶原化疾病:主要涉及小静脉增厚和闭塞;6.其他脑小血管病:如放射后小血管病等。

脑小血管病常见吗?

脑小血管病早期虽然可能无症状或者较轻,但却十分常见,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60-70岁人群中,脑白质病变发病率高达87%;在80-9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则为100%。在我国脑卒中的分型中,脑小血管病所导致的脑梗死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所占的比例约为30%。近年来微出血备受关注,在45-50岁人群中,微出血的发病率约为6%,而在年龄≥80岁人群中,微出血发病率高达36%。由此可见,脑小血管病发病率还是非常高的。

虽然早期可无症状,但随着病灶逐渐积累往往会导致痴呆、尿便障碍及步态障碍,同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而目前无特效治疗,所以正确对待“脑小血管病”,积极寻找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进而预防疾病进展,是最有效的方式。

脑小血管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同脑梗死一样,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遗传、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作用最为明确,其他的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大量饮酒、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免疫疾病等。

脑小血管病可以有哪些临床表现?

除特定的腔隙综合征起病比较急外,脑小血管病起病通常比较隐匿,早期可没有临床症状,许多中老年患者就如张阿姨,只是体检时经头颅磁共振检查才发现。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变化极大,可根据磁共振特点分为以下几种:1.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常见的症状即特定的腔隙综合征,起病较急,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言语不清、偏身无力麻木或者不灵活、口角歪斜等症状。2.腔隙:通常是皮质下小梗死残留所致,症状不特异,数次后可能出现反应迟钝、执行功能减退、行走减慢或不稳、情绪不稳定等表现。3.脑白质高信号:同老年痴呆所引起的记忆力下降不同,脑白质高信号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主要表现为反应减慢、执行力下降,还可能引起行走不稳、小便失禁、抑郁症的发生。4.脑微出血:可能会引起总体认知、执行功能以及对信息处理的速度下降。5.血管周围间隙:还在探索阶段,和认知功能、运动障碍的关系尚未明确,有学者指出可能和帕金森病有关。6.脑萎缩:症状和萎缩的部位程度有关。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脑小血管病呢?

因为脑小血管病早期极可能没有临床表现,出现症状后也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常规核磁共振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见表现包括腔隙性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萎缩。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者出现脑小血管病的患者,建议到医院脑血管病科/神经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完成病史采集后,需进行认知、运动、尿便、情感障碍等功能评估后,完善血检验、头颅磁共振后诊断,必要时需完善基因检查。

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1.多发性硬化:中青年中多见,女性较多,通常无传统血管病危险因素,症状具有时间的多发性和空间的多发性,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症状,常具有复发-缓解的特点。MRI显示的白质损伤常位于脑室旁和皮质/皮质下,伴有幕下、脊髓病灶等,增强后可强化。

2.脑白质营养不良: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导致脑白质的进行性退化。这类疾病通常在较年轻的年龄段发病,且往往具有特定的遗传模式。根据不同类型的遗传病,脑白质营养不良在MRI上的表现可能包括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脑白质高信号,这些高信号可能伴有其他异常信号,如钙化或异常的髓鞘化。

脑小血管病如何防治?

急性的脑小血管病治疗参考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如溶栓、抗板、降压、降脂等。对于慢性的脑小血管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包括延缓认知障碍、治疗偏头痛、抗焦虑抑郁等。脑小血管病重在预防,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1.清淡饮食,保证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多晒太阳;2.保持睡眠充足和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3.戒烟限酒,维持正常体重;4.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范治疗基础疾病;5.有家族史的朋友早就诊筛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作者:李澎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

作者:李澎
选稿:陈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