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住户存款占比超50%,去年四季度倾向“更多消费”意愿增加
第一财经05-15 20:14:41

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的背景下,居民储蓄、消费、投资结构有哪些新动向?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5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8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103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19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8万亿元。

第一财经梳理历年货币政策报告以及金融数据发现, 2025年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中的住户存款已达159.08万亿元。对照此前不久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与4月金融数据,可以发现,4月当月住户存款减少1.39万亿元。也就是说,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中的住户存款曾经超过160万亿元。

关于4月当月住户存款减少1.39万亿元,第一财经记者查阅2024年数据发现,2024年第一季度住户存款当年新增额8.56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6.71万亿元,即去年4月当月,住户存款减少1.85万亿元。当年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常规”波动,至6月末,这一数字会再度回升。

综合来看,截至目前,人民币存款中的住户存款已达约160万亿元的规模。第一财经梳理历年数据发现,2016年,住户存款规模为59.78万亿元;8年多来,住户存款规模增加了近100万亿元。随着存款规模的增加,住户存款占人民币存款的比重从2016年的39.7%提升到2024年的50%;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比重为50.9%,前4个月为50.5%。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从2016年的33.3%降至2025年前4个月的25%。

去年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的专栏文章分析称,从“钱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银行如果还在扩张资产、贷款仍在增加,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也不会消失,只是随着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存款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会有转移。“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总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同时,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

不过,从历年数据来看,虽然住户存款占比以及规模不断增加,但住户存款规模增速近两年略有放缓:2022年住户存款增速达到17.4%的高点后,2023年回落至13.8%,2024年再次放缓至10.4%,今年第一季度为10.3%。

“近年来,国内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消费市场活力正逐步释放,增速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展现出复苏向好的积极信号。” 《202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一篇题为《持续完善金融服务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专栏文章如此写道。

今年3月公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9%,比上季增加0.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 61.4%,比上季减少2.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3.6%,比上季增加2.0个百分点。

该季度调查问卷显示,问及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居民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为:教育(30.5%)、 医疗保健(29.9%)、旅游(25.2%)、社交文化和娱乐(23.7%)、大额商品(19.7%)、购房(15.2%)和保险(14.8%)。

第一财经梳理近两年央行发布的“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发现,与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2024年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增加了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增加了1.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虽然比2023年第四季度仍有所下降,但已经是2024年四个季度中的第二高点。

“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我国经济正加速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消费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前述专栏文章称。

下阶段,央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例如,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消费的指导性文件;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消费场景,持续推进支付便利化建设,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便利性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