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党旗下的青春”2025年青春思政课暨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活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5-02 08:48:23

4月29日下午,“党旗下的青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25年青春思政课暨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主题活动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大楼507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茜,机关党委书记范登峰,党委学(研)工部部长缪韵笛,教务处处长朱建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泉,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陈颖辉,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燕,研究生院副院长吴晓锋,校团委书记司徒力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副校长胡秀芬,以及各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院团组织负责人和团员青年代表等共400余人出席主题活动。

青春思政课积极创新形式,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讲好新时代青年故事,通过导课、“人生的青春之问”“跑出青春加速度”“强国一代有我在”三个篇章和结课,以诗歌朗诵、主题讲述、视频展示、歌曲联唱等形式集中展现我校共青团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沈艺在导课中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光辉历史,加深了同学们对五四精神重要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她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青年人是极为重要的一棒,人生最宝贵的奋斗时光都将参与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中,也将见证“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沈艺用鲜活生动的青年故事勉励在座团员青年,并给予同学们四点建议:一是把牢青春航向,坚定“有理想”的价值追求;二是砥砺强国之志,突出“敢担当”的时代要求;三是扎根基层一线,锻造“能吃苦”的坚毅品格;四是锤炼过硬本领,争做“肯奋斗”的先锋模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她寄语同学们要奋勇争先、挺膺担当,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了更好地助力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研)工部、团委共同发布“党旗下的青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优秀青年思政案例集(第一辑)。通过聚焦思政课教材,广泛征集、精心打磨,遴选优秀青年案例12篇,用身边事启发教育学生、用身边成就引领激励学生,为学校思政课备课教学工作提供支持。

人生的青春之问

青春的答案是什么?第一篇章中,2025届毕业生、即将就职于建发股份的何宇豪讲述了自己在多元中探索、在突破中成长的青春故事;2023届毕业生、就职于咪咕视频的陈皓讲述了自己在挫败中积累经验,不断试错、步履不停的成长经历;2020届毕业生、就职于金山区漕泾镇团委的李吴恺讲述了自己扎根金山区基层、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建设的蜕变点滴。

跑出青春加速度

青春的加速度来自于实践的不断积累。第二篇章中,团支书代表林星雨与姜怡然讲述了在参与学校大中小实践教育一体化工作中思考与实践;G60科创走廊科技金融指数团队代表周欣怡分享了团队在指数构建以及实践调研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探索;智械伴侣项目团队代表封冰悦讲述了伴侣小机器人研发和迭代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探索。最后,在座师生们通过视频展示共同回顾了2024年以来学校实践育人的相关成果。

强国一代有我在

大手牵小手,共绘强国蓝图。第三篇章中,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的学生代表与我校团员青年代表共同演绎了歌曲联唱《我们的青春不一YOUNG》,歌曲的青春表白、美好的校园场景描绘了一幅来自大中小学的同学们携起手来,共赴星辰大海,践行“强国一代有我在”铮铮誓言的生动场景。

结课环节中,刘海泉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加强与校团委的合作,深挖理论“富矿”,聚焦实践体验,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及学校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他希望同学们要追本溯源,在理论思政课中筑牢思想根基;要知行合一,在实践思政课中回应时代之问;要厚植情怀,在人生的思政课中彰显青春担当。

现场,与会领导为2024年度荣获共青团工作各项荣誉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奖。

选稿:费一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