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90年前的今天,《义勇军进行曲》词谱在上海首次公开发表
东方网05-08 14:51:18

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在杨浦响起,历史的回声与时代的共鸣交织成磅礴乐章。5月8日上午,国歌纪念广场上,一场以“大国之声:永远的国歌”为主题的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活动在此举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者后人、党史专家、上海革命场馆联盟单位及词曲作者的故乡湖南长沙、云南玉溪场馆代表与杨浦社会各界共同追忆国歌诞生的峥嵘岁月,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词谱问世的重要时刻,以铭记致敬未来,唱响“永远的时代强音”。

共塑中华,为国而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歌展示馆打造涵盖研学思政、音乐思政、戏剧思政、冠军思政的“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2024年《“为国而歌”国歌展示馆里的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活动中,国歌展示馆“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项目迎来迭代升级。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绣明,区政协主席邰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向义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老杨树宣讲汇”、“为国而歌”特聘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代表共同启动“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提升工程,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动能。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副区长王浩为党史专家、《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者后人、收藏家代表颁发“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特聘专家证书。现场国歌展示馆与湖南长沙田汉文化园、云南玉溪聂耳纪念馆签署三地共建共享协议,三方将搭建思政教育共建平台,深化国歌精神的研究与传播,标志着品牌建设进入新阶段。

以纸为盾,以文呐喊,让历史说话见证永恒战歌。

90年前的今天,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大美晚报》公开发表了《义勇军进行曲》词谱,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刊发记录,标志着这首歌曲正式问世。这首民族战歌熔铸了四万万民众的救亡热望,燃遍大江南北,“大国之声:永远的国歌——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主题特展”揭开面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王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中共上海市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副处长曹典,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琳共同为展览揭幕。1935年《申报》《时报》《大美晚报》原件、电影《风云儿女》分镜头剧本及1949年10月1日紧急灌制的第一版国歌唱片等珍贵藏品首次集中亮相,全景式呈现国歌诞生及发展历程。展览从即日起将持续展出至9月。

文明浸润,文化流芳,让文物活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和血脉。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在荆州路电通公司完成拍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该片的主题歌。这部电影的分镜头剧本原件,也是聂耳的遗物,如今从云南省博物馆“回娘家”,回到当年电影的拍摄现场,如今国歌展示馆的所在地。当年主创人员们就在这里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电影《风云儿女》分镜头剧本原件备受瞩目。在云南省博物馆与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领导共同见证下,这份承载国歌诞生印记的文物藏品在电通公司原址位于荆州路的国歌展示馆正式亮相。这是《风云儿女》电影分镜头剧本首次公开展示,佐证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演进,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触摸历史的窗口。

活动期间,国歌展示馆还公布了首批11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其中3件(套)被评为二级文物,8件(套)被评为三级文物,并面向社会启动新一轮藏品征集,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国歌历史记忆,持续加强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

现场,“老杨树宣讲汇”代表刘松山,“杨浦少年说”代表姚宸熙、吕婉婷与国歌展示馆讲解员共话国歌故事,老中青三代以沉浸式演绎,串联起国歌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时代传承,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国歌精神的历久弥新。

此外,由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国歌展示馆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创排的音乐情景剧《励国之歌》现场展演。名家演绎的田汉、聂耳等角色生动还原创作历程,配合沉浸式舞台效果,带领观众穿越回1935年的上海,感受国歌诞生的热血与激情。用音乐创作、舞台展演等艺术形式,传递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作者:朱贝尔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