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从多瑙河畔来到黄浦江畔,他们因艺术相约北外滩
上观新闻05-03 14:44:00

“每条街道都像一部立体的史书,这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令人敬佩。”奥地利策展人玛格利塔感叹。日前,她携三位艺术家奥尔加・谢布利基娜、克拉迪亚・拉赫纳、马佳从多瑙河畔来到黄浦江畔,与中国诗人海岸一同踏入上海虹口,依托《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开启沉浸式采风之旅,以艺术笔触描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绚丽画卷。

首日采风活动以“海派文脉·艺术共鸣”为主题拉开序幕。在海派文化中心,泛黄的老电影海报、复古的放映设备与现代多媒体装置交相辉映,艺术家和诗人沉浸式感受中国电影的百年风云。克拉迪亚・拉赫纳不时举起相机定格细节,她难掩兴奋地表示:“这个地方非常酷!能够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我对电影很感兴趣,很高兴能在这里看到一些老物件,和新的科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展示这个世界,而与此同时,那些古老的相机等设备也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呈现着世界的模样。”艺术家们还与互动屏幕上的经典影片片段实时互动,在光影流转间触摸中国电影文化的脉搏。

沿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青石板路,艺术家们追寻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巨匠的足迹,走进左联会址纪念馆。老照片与复原场景无声诉说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辉煌岁月,让人们感受到虹口作为“文化三地”的深厚底蕴。沿街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令艺术家们驻足——哥特式尖顶与中式飞檐共存的鸿德堂、藏满故事的石库门里弄,搭配文创小店与文艺咖啡馆,勾勒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独特气质。

当天下午,上海市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花开北外滩》驻校日活动。作为一所始建于1869年的百年老校,这里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艺术氛围也格外浓厚。踏入校园,艺术家们便被艺术长廊中琳琅满目的学生拼贴画所吸引,一幅幅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作品,生动展现出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与探索。

活动期间,诗人海岸与奥地利艺术家走进艺术社团课程,与孩子们展开互动,共同参与“都市客厅”拼贴画创作活动,东西方艺术相互交流、融合共生。

“我随三位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家参加‘诗行北外滩,花开虹一小’活动,一进校园,两位小小的引导员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了解到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我深感震撼。”海岸感慨道:“走进二楼明亮宽敞的教室,小学生们的美术手工课更是让我深受感动。我选了一片绿色花瓣贴在墙上,亲身感受‘我能行’的校园文化,并欣然与维也纳艺术家一同融入‘融爱花园’这个幸福大家庭。”

第二天,艺术家们开启了“黄金水岸·艺术巡礼”之旅,沿着北外滩“一江一河”展开深度采风,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场景中,汲取创作灵感。上午,艺术家们从上海大厦出发,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在黄浦江边,见证着城市的变迁。站在大厦高处,俯瞰浦江两岸,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与古朴的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卷。随后,他们来到河滨之源,潺潺流水诉说着城市的记忆,独特的水岸风情让艺术家们沉醉其中。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以其雄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吸引着艺术家们的目光,精美的雕花、高耸的钟楼,处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艺术家们漫步其中,感受着邮政文化的源远流长,想象着过去信件往来间传递的情感与故事。新亚大酒店、河滨大楼等建筑,各具特色,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城市风貌,展现了北外滩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走过四川北路桥,艺术家们来到外滩源(南苏州路),这里保留着上海开埠初期的历史风貌,欧式建筑与中式园林相得益彰,东西方文化在此和谐交融,让艺术家们不禁感叹文化融合的奇妙魅力。最后,他们抵达陈毅广场,从外滩方向远眺北外滩天际线,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与林立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城市景观。“很震撼和感动!”常年旅居国外的华人艺术家马佳惊叹于上海的变化,认为《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是中外罕见的在城市中心繁华商业地段、重要文化遗迹建筑之中进行的艺术文化驻留项目。“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国际艺术舞台。非常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再次参与驻留项目。以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下午,艺术家们的脚步并未停歇。在中国证券博物馆(浦江饭店),他们深入探索艺术与金融的碰撞。博物馆内珍藏的珍贵证券票据、老照片以及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历程。在世界会客厅,国际化的交流场景与现代感十足的空间设计,让艺术家们感受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与包容。

滨江绿地的自然风光与城市景观完美融合,艺术家们漫步其中,感受着江风的吹拂,欣赏着两岸的美景。上海白玉兰广场这座北外滩的地标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绝佳的视野,让艺术家们得以俯瞰整个城市的全景,感受上海蓬勃发展的活力。1933老场坊独特的建筑结构,如迷宫般的廊道、错落有致的空间,充满了神秘的艺术氛围,艺术家们在这里探索建筑美学,感受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碰撞产生的独特魅力。

朱屺瞻艺术馆内,艺术家们驻足欣赏,感受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最后,大家来到鲁迅公园,在宁静的氛围中沉淀思绪,为此次采风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采风过程中,还融入了诸多特色设计。在各个标志性地点精心设置艺术家微访谈环节,围绕“北外滩印象”“东西方艺术融合”“创作灵感”等主题,录制深度访谈视频,通过艺术家的视角解读北外滩。同时,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互动,邀请网友“云采风”,增强公众参与感。

《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不仅是一次艺术采风,更是一场文化对话的起点。 作为《爱上北外滩》品牌的全面升级项目,该计划自今年2月启动便备受关注。此次奥地利艺术家的到访,与海派艺术馆举办的“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维也纳当代艺术展形成联动,构建起中奥艺术文化交流的立体网络。未来,该计划将持续邀请全球艺术家驻留,让北外滩成为国际艺术对话的前沿阵地,以艺术赋能城市发展,让世界听见上海文化的时代强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