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53位专家聚会上海探讨:舞蹈何以成为文明的纽带
上观新闻05-03 13:10:00

作为文明的纽带,舞蹈应呈现怎样的姿态?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53位学者、教育家和艺术家,以“舞蹈:文明的纽带”为题展开探讨,挖掘舞蹈作为文化载体和媒介的深层价值,揭示其连接个体与群体、本土与世界的纽带作用。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Tobias Biancone指出,舞蹈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天然具备突破文明壁垒、弥合代际鸿沟的特性,国际舞蹈日的系列活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情感联结功能。

AI带来更多可能性

2025年4月29日是第43个国际舞蹈日。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当代舞蹈艺术研究(承办)》,国际戏剧协会特别支持的“2025国际舞蹈日系列活动”举行,包括7场工作坊、4场主旨演讲和青年论坛。其中,“人工智能时代舞蹈的跨文化实践与未来探索”的议题板块,对科技赋能艺术的积极回应。开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麟主持。

面向未来,专家学者们对人工智能时代舞蹈的跨文化实践探索展开讨论。上海戏剧学院铁钟教授分析了线下大空间沉浸演绎为舞蹈带来的新可能。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春教授讨论了中国舞蹈数字化档案建构的可能与未来发展途径。南京艺术学院许巍教授探讨了文化与感官在数字与叙事语境下对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路径。浙江音乐学院原艺教授分享了数字时代值此侵略的跨媒介实践中的中国策略。流程教授专注于云端保存、媒介扩展与知识共建,谈到了素质时代舞蹈档案的角色变迁。曾华美教授结合岭南传统舞蹈的在线和再造,回应了传统舞蹈在数字时代再造时应关注的要点。周围教授讲述了数字智能驱动下民族民间舞教学创新实践的新途径。

多样性与文化认同

舞蹈为何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魅力?马来西亚学者从海上丝绸之路的探讨出发,分析华人狮舞作为舞蹈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符号,在凝聚各族群间情感的互动作用。美国汉密尔顿学院凯特·阿文特教授则探讨了波士顿唐人街的社区维护机制如何借鉴舞狮作为一种超越了其物质性。德国安·戴维教授以欧洲和印度民间舞蹈的发展区域迁移为例,讲述舞蹈作为人类身份认同的构成维度以及其哲学意义。肖向荣结合自身作为编导、导演、总导演参与国家重大演出项目的经历,分享中国当代舞台艺术舞蹈作为文明互鉴的路径,提出国家话语与舞蹈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舞蹈在国家话语塑造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

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遗产契机化与过程性保护的重要性。南京大学青年学者程思佳讨论了春节主题当代艺术中舞蹈及其表演性对于中华文化传播和整体性艺术的构建。北京舞蹈学院张延杰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张紫嫣分别从个案和观念的角度讨论了图像形态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如何记录人类文化和舞蹈观念与运动,促进了人类舞蹈文化遗产的多元构成。

北京舞蹈学院邓佑玲副院长基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实践基地的调研与展演实践,提供舞蹈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北舞经验,为全球舞蹈保护提供了参考。敦煌表演艺术家史敏以工作坊和主旨发言的双重实践,探讨了敦煌舞蹈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分享了从壁画、文化交融到当代职业舞蹈建构的路径和美学。

具有超越历史的力量

舞蹈文化如何交融和传播?于平教授提出,要重视民族走廊与舞蹈源流谱系、播布区的研究,并提出了宏观研究框架。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舞蹈博览会原总监德杰·尼克先生从舞蹈作为文明纽带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了在舞蹈展演、表演和社会活动中如何超越历史,让世界在舞蹈的历史与当代建构中实现连接。

文明互鉴理念下职业舞蹈的发展路径,是专家们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北京舞蹈学苏娅副校长指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构是多元聚合与百川汇流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张力。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剧学校张军教授认为,昆曲艺术中体现了戏舞同源的跨学科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力量。邵未秋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袖舞工作坊和吴晓娜的袖舞课程研究同步进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高度教授指出,当代学院派民间舞是分进合击、文化共通的建构,是身体记忆、乡土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生产的结合。李卿教授从新秧歌运动、康巴尔罕的艺术实践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出发,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转化的多重面向。

张麟从中西舞蹈表演中身体表现意识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出发,探讨了舞蹈“和而不同”与“美美与共”的理念。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教授认为,要强化舞蹈研究的本土符号,增强文化传播的力量。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辛丽丽指出,中国职业化芭蕾的迅速发展,展示了中国舞蹈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时代担当。

舞蹈与世界对话

舞蹈艺术如何与世界对话?国际著名编导、舞蹈家沈伟从个人创作实践出发,展现东方哲思与当代舞蹈的全球对话,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三大体系”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和思考。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从艺术创作突破、人才培养优化、专业平台搭建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期中国舞蹈领域的新成果。他指出,“舞蹈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艺术,在国际传播和人文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延以舞剧《朱鹮》日本66天巡演55场的佳绩为案例,阐释舞蹈艺术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她结合上海歌舞团实践,强调基金会通过创作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等举措,推动舞蹈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践行文明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担当。

作为上戏的品牌学术活动,国际舞蹈日系列学术活动对推进中国舞蹈学科“三大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会议议题设计具有前瞻性与学术深度,立足全球文化视野,探讨舞蹈在文明交流中的新使命。”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强调,上戏聚焦学科前沿,以“未来戏剧学” 为导向,通过 “一引三融”(思政引领、专业融汇、科艺融合、产教融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全国艺术教育领域发挥标杆作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