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国“智造”硬实力成就“百变”可能性 “小”鱼竿钓起百亿元“大”产业
央视网04-27 15:59:20

|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享受户外运动,垂钓这项原本小众的运动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享受垂钓的乐趣,自然离不开一套合适的渔具,而在遍布全球的水岸边,每10支鱼竿里就有6支来自山东威海。下面,我们就跟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小小的鱼竿是如何走出威海成为全球爆品的。

记者手上的这支鱼竿就是视频中能够拉动3吨汽车的钓竿。这款为深海船钓而设计的钓竿,能够让钓手轻松驾驭100斤的蓝鳍金枪鱼。尽管它的拉伸强度很高,但是重量却很轻,用手指就能轻松提起。

这支钓竿“强大”的秘诀来自于它的原材料——碳纤维。走进它的生产企业,记者看到一张张碳纤维浸润料在经过裁布、贴布、烫芯、卷管等工艺流程后变成钓竿。目前,企业的订单已经排产到7月份。

山东威海光威户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屹告诉记者,他们的订单一半以上都来自海外,2024年出口的渔具达到860万支,出口额同比增长18.7%。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消费需求,他们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迭代完善,目前企业正在加快打造碳纤维预浸料智能车间。

除了在产品创新上持续下功夫,威海的渔具企业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方式。近些年,这家企业开始研发自动化渔具生产设备,去年产品一上市就吸引了大量客户。

一套完整的渔具不只有钓竿。这段时间,威海这家生产仿生饵的企业生产繁忙,他们的产品95%都销往海外。随着路亚垂钓——也就是通过模拟水生生物的动态来吸引目标鱼的垂钓方式日渐流行,高仿真的打印式鱼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据了解,一套渔具有一百多种零部件,在威海,一小时内,所有配件都能一站式配齐。凭借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威海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渔具研发、制造基地。

山东省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邢海波称:“威海渔具全行业年产值100多亿元,仅钓竿年产量可达4000万支,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

贺小松:从做得出到做得好 渔具出海乘风破浪

1981年,国内第一支玻璃钢钓竿在威海诞生,威海渔具的产业化也从此起步,在40多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位威海渔具产业的同龄人——贺小松,听他讲讲和渔具产业一起成长、不断突破的故事。

作为企业技术开发部的主管,贺小松几乎每天都要拿着客户寄来的样品和同事们讨论,为接下来的设计提供思路。别看他现在对钓竿的工艺了如指掌,生在海边的他在进入这家企业之前却从未摸过钓竿。

2005年,贺小松毕业于青岛一所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当年作为企业招聘的首批大学生走上了设计研发岗位。至今他还记得,刚入职时老员工们对他的期许,“我们没来之前,只是说是把这个鱼竿能做出来就可以了。我们来以后,要求是鱼竿怎么能做好。”

贺小松向老师傅们学艺,在机台、图纸、素材和仪器中埋头钻研,不停在技术科室和生产车间奔走。熟能生巧的同时,他也开始另辟蹊径。

缠线是钓竿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过去一直由人工操作。贺小松协同技术人员进行了自动缠线编花工艺及设备的研发攻关,成功地将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返修率降了9成。

越来越多标准化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也让贺小松的设计开发有了更大的空间。

和产业一同成长的贺小松,是中国制造的渔具从黄海之滨走向全球市场的亲历者,也是自主品牌渔具从零起步的见证人。如今闲置在仓库里的这两台设备,就是他从零开始的起点,也是他再次上路的锚点。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贺小松称:“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我们刚开始对这个设备没有开发能力,到经过建立自己的配件厂、设备研发厂,从无到有。看到它也促使我们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改善,逐渐适应时代发展。”

智造硬实力成就“百变”可能性 中国渔具热销海外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产渔具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渔具出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海外需求,中国渔具又是凭借什么收获认可的呢?

在这家做渔具出口业务40年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建厂初期,企业只出口日本、韩国,随着近些年出口业务的拓展,出口额也不断增多。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浩告诉记者,由于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较多,各地需求不同,因此出口产品批量小、规格多。最多时,企业一天内生产的规格近千种。为了能够根据需求更灵活地生产,去年他们采用了智能排产系统。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外客户的增加,企业对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了更加细致地分析,比如,有些海外客户或许对销售更擅长,对产品设计不一定熟悉,而有些客户则对生产制造的过程不太了解,因此企业安排了专人进行对接。

从外观到手感、从性能到产能、从创新到更新,国产渔具还在用更多的可能性向全球市场证明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