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冯远:时代造就了陈逸飞
上观新闻04-24 22:38:00

轻摇折扇,手提鸟笼,脸庞微微上扬,仿若从弄堂款款走来,这几天,一座通体洁白、浪漫与写实相融合的少女雕塑空降浦东美术馆镜厅,惊艳众人。4月26日,浦东美术馆将启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这座名为《东方少女》的陈逸飞雕塑,是其中一件“点睛”展品。拥黄浦江水入怀、远眺外滩历史建筑群的“她”,承载着作者的艺术追求,恰成海派精神与城市美学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海派艺术名家陈逸飞去世20周年。汇聚150余件展品的“时代逸飞”展,作为陈逸飞迄今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个人回顾展,全景式呈现他如何在时代变革中推动绘画、影视、时尚设计、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融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面向未来的启迪。展览启幕前夕,记者专访了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并来到布展现场先睹为快。

冯远坦言,自己与陈逸飞素未谋面,反倒可以不持先见地关注陈逸飞的人生与事业种种,挑起此次展览总策展人的重担,是“出于上海乃至中国理当力推当代文化杰出代表的理念,力所能及做公益”。在他看来,陈逸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为中国为上海作出了他这代人应有的、令人称颂的文化历史贡献。

一种创新的时代精神

“是时代造就了陈逸飞。”冯远透露,“时代逸飞”展览之名,出自策展团队的反复商定。展览回顾陈逸飞,回顾的也是造就陈逸飞的时代变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世纪之交国家经济建设走上发展快车道——那段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激情岁月。甚至可以说,陈逸飞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

成长于上海的陈逸飞,15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写实主义专业训练,毕业后成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专业画家,进而又担任油画组负责人。冯远告诉记者,陈逸飞早期受到的艺术教育,是随共和国一路走来的。从此次展出的《红旗》《开路先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早期经典作品中,可见他已凭借独特的构思、卓越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艺的诗性艺术,较早在同时代中国众多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冯远特别提到创作于1979年的《踱步》,打破此前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再现生活中某一具体场景的习惯,而将历史的若干重要瞬间浓缩于一画,认为它尤为鲜明地折射出陈逸飞的创作心路。“这体现了一位有责任感和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青年艺术家的思考。就像陈逸飞自己所言,绘画之于他,是一种崇高形式的文学成就。”

《踱步》,1979年

说起陈逸飞1980年赴美留学之后创作的一系列赢得世界认可、屡创拍卖纪录的画作,冯远没有回避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引发的争议,比如被认为趋于商业化,指出需要客观看待陈逸飞创作这些作品的背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向人们展现了世界的不同。陈逸飞意识到作为外来艺术样式的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若未经深入扎实的研究、学习而轻言民族化,是不现实的。他因而想到西方油画艺术的源头去探究,在直面西方艺术大师名作的过程中汲取养分。”在美国,陈逸飞进一步学习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此后的作品在冯远看来技术上比他早年在国内的作品更为精妙。也正因这一点,陈逸飞当年在美国一面进行硕士阶段艺术学习,一面兼职从事古典油画修复——这意味着西方艺术界对其专业技能的认可。“我相信陈逸飞当时对艺术的理解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他转换主题,用出神入化的技艺不断探索对于艺术美的极致追求。”冯远说。

在展览呈现的陈逸飞一大批“音乐家”“水乡”“仕女”“海上旧梦”“西藏”等系列油画中,人们不难感受到这种隽永的艺术之美。冯远告诉记者,不是所谓的宏大叙事和有主题绘画都必然能成为“优秀艺术”,而售价不菲的商品绘画则无缘称其为“精品艺术”。两者都可能产生经典艺术,其中的艺术、技术、学术品质所占的比重价值都不应受到忽视。

一座文化的交流桥梁

陈逸飞59年的传奇人生历程中,令冯远颇为感慨的,是他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回到上海。“我认为陈逸飞作为东方艺术家的文化根脉和家国情怀,起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陈逸飞归国后不断搜集本土、本民族传统与现代创作素材而深化的多个系列,冯远赞誉有加,认为它们成功探索出一条融合中国美学与西方写实技巧的道路,又一再宣示和强化其作为东方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他以“水乡”系列举例道,“陈逸飞笔下的桥,既是周庄、南浔等江南水乡的桥,又有将西方所学技法带回来表现本土文化内容之意,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是他文化乡愁的一种象征性语义表达。”

《玉堂春暖》,1993年

尤其将令上海观众动容的,是陈逸飞“仕女”“海上旧梦”系列呈现的海上风华,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不少经典。例如,创作于1991年的《夜宴》,艺术构思、画面布局与古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两年后完成的《玉堂春暖》,曾拍出近1.5亿元,显示陈逸飞受电影艺术实践影响的探索,可见这一阶段他转向更具叙事性和写意性的风格。曾现身热播剧《繁花》中的《仕女与鸟笼》也在展览露真容。该剧设定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恰与陈逸飞发展海派绘画的时期相重合。“我觉得陈逸飞身上具有海派特质,他对于上海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点的文化情结很浓。”冯远认为这样的主题选择和技术呈现高度契合,可谓海派文化独特的当代体现。

一种自觉的使命意识

创立服装品牌“Layefe”在国际走秀的视频片段难得露面;以日晷为原型为世纪大道设计的城市雕塑《东方之光》以模型方式亮相;《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往上海》《理发师》等四部执导电影精剪循环播映……展览特辟“大视觉时代”板块,呈现陈逸飞作为中国当代最早“大美术”“大视觉”概念引入者和倡导者的多种跨界实践。其中,一张不起眼的A4纸成为最特别的一件展品。这是2005年陈逸飞为电影《理发师》列出的浙江小镇部分拍摄计划。从3月21日至4月7日,只见每日外景拍摄内容相当紧凑,有时晚上也有夜景拍摄,拍完一项,便划去一项。计划表上,剩最后几行没被划去——几天后的4月10日,陈逸飞因积劳成疾而辞世。

《夜宴》,1991年

“种种跨界艺术实践,是陈逸飞与众多画家最大的不同。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冯远告诉记者,陈逸飞在生命最后近20年间,一直是艺术领域中具有大格局思维、超前眼光的不倦探索者。“拍电影,是因为他认为电影语言在展示人、人性、思想情感深度及诗意方面,视觉效应胜过平面静止的绘画。”“积极推进设计艺术,引领时尚产业和城市公共艺术,他是志在改变并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生活品质。”冯远认为,陈逸飞身上具有相当多画家身上不具备的一种自觉的使命意识,总是希望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艺术方面那些好的东西带回来,影响中国的整个发展,并且身体力行地推动这种发展。有幸的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对外来艺术、理念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也因而陈逸飞的很多理想得以在上海实现。

今天,人们常常给名人冠以各种“大师”“巨匠”称谓。冯远坦言,陈逸飞让自己深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担得起这样的称号。“画画等专业技能出色是必须的,又是不够的;其艺术理念需要引领一个时代,对行业产生一定影响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应有所贡献。”围绕陈逸飞的研究、热议还将继续。评价一位出众的历史人物,需要透过历史的尘烟略去琐碎的枝蔓和细节的缠绕,从整体出发、以理智着眼。人非圣贤,或许那些走在时代浪潮之先的贤者背影必然孤独。而冯远由衷地希望,“像陈逸飞这样的人物能够多一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