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又一年,2024援疆答卷出炉!
上海静安04-23 18:34:59

去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新疆巴楚县政府签署协议,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西北干旱区微生物资源与创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综合研究站,探索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新路径;在色力布亚镇第三中学,学生们在新教室里汲取知识,在新操场上奔跑嬉戏,整个校园充满活力。

一田一科研,筑牢创新基石;一校一学子,孕育未来之光,这些变化的背后,都凝聚着上海援疆巴楚分指的不懈努力。2024年,上海援疆巴楚分指积极响应党中央对口援疆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巴楚所需、援疆所能”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援疆工作,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交流、人才培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巴楚县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援疆:延链拓链促发展

这一年,上海援疆巴楚分指紧扣巴楚发展脉搏,在产业援疆上全面发力。围绕“改善棉种”,引进中科科氏帛科技公司,为抗“黄萎病”、耐盐碱高产棉的种子培育与生产注入新活力;围绕“做强织布”,助力新喜恒纺织和大向纺织建设织布厂房,推动纺纱—织布—印染企业稳健前行;围绕“做实印染”,支持际云染织投产运行,成功打通棉花纺织全产业链。2024年6月,巴楚县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被认定为自治区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分指积极开拓新领域,推动钒钛磁铁矿产业起步,并支持盐碱地综合治理改造利用。促成叶尔羌矿业600万吨采选项目落地生根,深度参与钒钛产业园建设规划稳步推进。

面对盐碱地难题,投入援疆资金700万元,编制县域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建设1500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点,并引入上海浮石科技等企业改良盐碱地,还促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巴楚县政府战略合作,提升耕地利用质量,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民生援疆:托起百姓幸福生活

在改善民生方面,上海援疆巴楚分指真抓实干,致力于补齐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短板。

这一年,巴楚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结束了巴楚没有室内公共体育场馆的历史;改建后的文化艺术中心,激活了公共服务场所活力;县内首座国学书院——胡杨书院的打造,图书馆、市民之家的全新升级,为群众提供丰富精神滋养;改建后的疾控中心实验室,则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不仅如此,分指还大力推进城乡建设,整治中心城区薄弱区域,恢复城区公交体系,实现乡镇消防救援设备全覆盖;推动色力布亚镇第三中学、巴楚第九中学校园建设,完成3所学校运动场等“绿茵工程”;建设3个自治区重点示范村、100亩留香瓜选种扩繁基地、1500户养殖示范户青贮窖、城南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保鲜库和果蔬分拣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联农带农惠农实效。

教育和医疗援疆是为巴楚留下“带不走”发展力量的关键之举。静安区23所优质学校与巴楚36所学校结对共建。

深化“红柳花开”教育援疆品牌,实施“领军工程”“领雁工程”“种子工程”,提升校长、骨干教师和职初教师能力,组织县职业高中师生赴上海实训,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医疗援疆也毫不懈怠,“天籁行动”为30名听残儿童带来新希望,“三降一提升”项目惠及众多居民,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

选派巴楚医护人员到静安跟岗培训,邀请上海专家开展培训、带教和义诊,组织医疗队员开展各类培训和带教活动,推动医院学科建设,有效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组织多学科远程会诊,为百姓解决看病就医的实际需求。

文化润疆: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文化润疆,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巴楚大地。这一年,巴楚分指积极促进两地文化交流,选派20名基层干部赴静安挂职学习,“组团式”跟岗学习;组织140名基层干部赴上海学习交流,推动干部开阔眼界、转变观念;组织506名巴楚学生和教师暑期访问上海,沪巴“手拉手”项目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组织基层文化宣讲员、民族团结人士、志愿者骨干等10批293人赴疆内外学习交流;持续擦亮“小胡杨”品牌,动员上海各类单位组织和慈善公益人士为巴楚捐款捐物近600万元。

此外,还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持续打响巴楚人文知名度、擦亮巴楚城市名片。如推动巴楚足球人才培养,巴楚足球队在上海参加2024第四届“五星荣耀”青少年足球冠军赛中勇夺U15冠军;组织上海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第十季赴巴楚拍摄;邀请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杂技团、上海木偶剧团等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进乡村演出近50场,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队伍建设:打造坚实主力军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巴楚分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援疆队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以“实”的导向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断提升队伍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岗位练兵,成立组织、项目、综合、宣传等四个工作组,组建产业、农业、文旅、城建等6个专项研究组,做好援疆项目谋划工作。

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察援疆项目,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组织召开市民代表座谈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加强关心关爱,组织每月集体生日会,举行文体团建,开展抗震处突演练等,提升队伍凝聚力、向心力;顺利交接轮换,先后完成一年半期的援疆老师、援疆医生中期轮换,确保援疆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疆南,一座座连心桥在沪疆两地架起,让民族团结之花朵朵绽放。在沪疆两地的双向奔赴中,上海援疆巴楚分指用实际行动在巴楚大地上书写着壮丽篇章,让沪疆情谊更加深厚,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稿:许文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