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夜读丨秦腔里的乡魂
澎湃新闻04-22 21:19:00

每每回乡,总要听场戏。在我的家乡,唱的是秦腔,老家人一般叫“过会”或“看戏”。

因为父母喜欢看戏,我小时候也免不了耳濡目染。那时候谈不上喜欢,但在离乡的这十几年里,对秦腔渐渐有了别样的情感。尤其在这南国不辩春秋的气候里,一声秦腔,足以将我带回那辽阔空旷、四季分明的黄土高原。

今年三月底,我回学校开题答辩,顺道看望岳父岳母,正赶上岐山蔡家坡唱戏。流动的舞台设在岐山站附近,我早早赶到集会上,给妻子买了岐山面皮、油糕、蜜粽,等着聆听这西北乡魂。

到戏台前不到上午十点,却已围满了老人,他们是秦腔的忠实粉丝。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秦腔远不如流行歌曲听得惬意。

小时候跟着父母听《斩单童》《三娘教子》《二进宫》《下河东》《周仁回府》《伍员逃国》《铡美案》《花亭相会》等,我懵懂无知,既不懂戏词,也分不清角色。但那热闹的场面,悠扬的曲调,让人着迷。

看戏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果碰上农忙,父母会晚上去镇上看夜戏,一来一回两个多小时,即便割麦忙活一天,也丝毫不觉得疲倦。

除了春节集市,恐怕也只有唱戏的时候才会聚集这么多人。大家看戏、逛街、采购日用品,也会约着亲戚一起交流情感。

站在戏台前,我静静聆听着。在这里,我是个匆匆过客,但眼前这方秦腔的世界,却与我记忆中的一般无二。《二进宫》唱到“徐杨进宫”一折时,老生的苍劲、正旦的悲怆、花脸的浑厚绞作一团,震醒了沉睡的记忆。

作者供图

秦腔的筋骨里,从来浸着黄土的咸涩。在《陕西戏曲音乐概论》中,学者黄育英将这种声腔比作“黄河纤夫的脊梁”。此刻,台上三位演员以“三角势”对唱,恰似三棵老柏在宫墙下角力。徐彦昭铜锤砸地如惊雷,杨侍郎褶子翻飞似乱云,李艳妃水袖挽着千钧重担,这般刚烈的艺术形态,与西北乡村的生存美学一脉相承。

在西安易俗社的档案室,我曾见过光绪年间的工尺谱,那些蝌蚪状的符号里藏着农事密码。《五典坡》里王宝钏挖野菜的苦音慢板,暗合着关中农谚“三月茵陈四月蒿”;《铡美案》中包公的滚白,竟与打连枷的节奏严丝合缝。这些渗入骨髓的农耕记忆,让秦腔成了“会唱歌的犁铧”。

记得2014年元旦那会,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个人呆在宿舍无聊,刷QQ空间时听到别人分享的华阴老腔。那种充满激情又有些悲壮的旋律,夹杂着思乡的情绪,让我瞬间泪流满面。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的诙谐唱词,撞上“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的苍凉拖腔时,“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的旺盛生命力在我心里猛地一震。

作为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秦腔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亦是农村老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留守乡村的老人,正通过这一方戏台,维系着与土地、历史的深刻联结,也构建着独特的晚年生活图景。

在空心化严重的农村,秦腔成为老人们对抗孤独的“良药”。正如贾平凹在《秦腔》中描绘的清风街场景,“年轻人涌向城市,老人们守着土地与戏台,在锣鼓声里咀嚼着人生的况味。”

这种执拗的坚守,让我想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一句话,“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我这样一个过客,沉浸在戏台前,目睹的正是这样一个流动的记忆共同体。

秦腔如同一条流淌在黄土地上的暗河,既滋养着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也映照出乡土社会的深层变迁。

时下,很多人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更多的秦腔演出,也有老人开始在直播间点戏,他们并非被动接受现代性,而是在传统框架内创造性地重构生活意义。这种“带着皱纹的创新”,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文化韧性。

尽管如此,线下的秦腔演出仍在一幕幕进行,为着这些固守黄土地的老人,也替黄土高原上不会说话的沟壑梁峁吼出雷霆万钧的苍茫。

想来,这浑厚的回响,便是家乡的天,是游子们的依恋,是不管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乡愁。我珍视这份依恋和乡愁,因为它是我心灵的来处和归宿。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