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安且吉兮,西泠印社雅集吴昌硕故里
澎湃新闻04-22 07:01:00

近现代代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故里,地处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4月19日至21日,西泠印社乙巳春季雅集系列活动在吴昌硕先生故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诗书画印领域的艺术家们齐聚竹乡,追先迹、观竹海,探寻昌硕故里的书画精髓和人文风骨。中国印学博物馆期间还举办“极目楚天——新见战国楚系古玺印封泥展”,呈现百余方战国楚系古玺印和封泥。

西泠印社乙巳春季雅集系列活动包含了雅集笔会、展览、学术交流等,包括安吉县鄣吴镇参观吴昌硕故居、美术馆等。

安且吉兮,昌硕故里。百年巨匠,文脉永续。4月19日至21日,西泠印社社员及各界嘉宾在安吉举行祭拜印学先贤仪式,组织雅集笔会和艺术采风,并举办主题展览和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以此表达对西泠先贤和印社传统的敬意。

安吉,这片取名自《诗经》的沃土,以千年文脉滋养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艺术大师。以“昌硕文化”为联系纽带,近年来,西泠印社与湖州和安吉合作举办了多场次影响广泛的展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师古开今——吴昌硕艺术传承展、湖州籍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等高水平特色展览活动。

4月19日晚,西泠印社乙巳春季雅集笔会在安吉举行。西泠印社领导陈振濂、童衍方领衔开笔,百余名社员现场泼墨挥毫,或写或画,生动再现传统文人社团吟咏酬唱的雅聚场景。

西泠印社乙巳春季雅集笔会现场

4月20日上午,西泠印社社员集聚鄣吴镇吴昌硕故居前,举行祭拜先贤仪式。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宣读《西泠印社乙巳春雅祭先贤文》。与会社员分批上前敬香,一起面向祭台恭行鞠躬之礼,向创社先贤和历任社长追思致敬。

据悉,1844年阴历8月1日吴昌硕诞生于鄣吴镇,在现存的故居老屋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吴昌硕故居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原有主楼、东、西侧厅、倒厅和“状元桥”、半月池等建筑,总占地约2500平米。

祭拜先贤仪式现场

4月19日下午,“极目楚天——新见战国楚系古玺印封泥展”开幕式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行,拉开了此次春季雅集的序幕。据悉,展览共展出百余枚战国楚系珍贵玺印和封泥,不仅有技艺精湛的篆刻艺术,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为深度推进传统印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支撑。

展览现场

战国古玺分域研究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晚,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因地理及风俗文化相近的因素,其周围的曾、蔡、吴、越、徐、宋、黄诸国的文字深受楚国影响,从广泛意义上讲也可纳入楚系文字的范围。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许雄志介绍道,近几十年间,随着考古发掘,楚简及楚国青铜器的大量出土,以往冷寂的楚文字研究,也渐渐成为一门显学。西泠印社理事曹锦炎说,“楚国的印章面貌多姿多彩,特别是它的文字,更多地体现了毛笔的味道,所以很值得我们创作者去研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之际,《极目楚天:新见战国楚系古玺印封泥精粹》出版,本书收录先秦楚系官印200件,姓名私印335件,箴言吉语177件,肖形24件,封泥147件,金版印陶7件,总计890件。楚玺所载“楚职官”内容丰富,是研究楚国官职的重要考古资料。

展览海报

作为“新见战国楚系古玺印封泥展”的配套项目,新见战国楚系古玺印封泥学术交流活动于4月20日在安吉举行。来自多个高校的十位古文字研究学者围绕楚系古玺印研究,从文字、印面形制、异体字、吉语玺等多个维度作主旨发言,旨在通过“小切口、大深度”深入挖掘楚系古玺印的学术内涵,为专业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新资料和新观点。众多专家、学者、西泠印社社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

“极目楚天——新见战国楚系古玺印封泥展”将展至5月13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