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来自上海的昆剧雅韵惊艳日本!大阪世博会首演即加场,《入殓师》导演专程来观摩
东方网04-21 12:25:26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报道:4月14-18日,上海昆剧团赴日本大阪、东京唱响清音雅韵。经典昆曲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余音绕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精彩绽放。

记者日前专访了已成功演出后返回申城的上昆,听演员主创们分享幕后故事。

“不仅演给内行看”

上海昆剧团一行抵达大阪后,第一时间前往中国馆“踩点”,为中国馆首演活动做准备。在出发前,余彬、黎安等演员已在网上搜索浏览过中国馆的形象,到了现场,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馆一眼看上去就是竹简、汉字,非常有中国特色。”

本届大阪世博会中,中国馆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也是首批正式投入运营的外国大型自建馆。中国馆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为叙事主线,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传统生态智慧,也展现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理念与成就。演员们表示,“中国馆展示了中国美学和中式浪漫,我们也希望用昆曲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这次前往日本,上昆带了十多个箱子放置戏服与头饰,力求把原汁原味的昆曲样貌带给世界。

黎安与余彬这对老搭档丝毫不敢怠慢,为适应表演场地,两人与乐队提前在上海进行了细致的排练。由于只能带上小乐队,主创调整了许多音乐煽情的部分,力求在中国馆里展现出唐明皇与杨贵妃逛园子的感觉。该唱段呈现的正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情感浓度最高的时候,意境美是第一目标。演员们深知,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传播推广戏曲文化的大平台,不仅演给内行看,也要让更多不了解昆曲的人了解、爱上这门艺术。

首演热烈,临时加场《牡丹亭》

4月14日上午,在中国馆“中华书简”的诗意空间里,上昆带来了昆剧讲座《牡丹亭畔》和精心挑选的《牡丹亭·游园》。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故事将园林意象与自然哲思凝练成流动的诗篇,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对话。

由于现场观众热情高涨,《牡丹亭·游园》又临时加演一场,再次引发热烈反响。此外,现场还展示了昆剧中常用的传统乐器,为交流活动注入了浓郁醇厚的艺术气息。

当天下午,上昆还表演了《闹天宫》《牡丹亭·惊梦》《长生殿·小宴》三出折子戏,既演绎了中日两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又再现了昆曲中极具代表性的剧目,在文武并重、刚柔并济、动静交织的舞台呈现中,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百态。

演出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欣赏。一位来自捷克的观众表示,这是她第一次现场聆听昆曲,体验非常独特,并称赞中国馆竹林般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在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看来,“上海昆剧团赴日参加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首演活动并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两国艺术家以艺通心、以艺融情,通过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将为两国文明互鉴来往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成为了两国人文相通的见证,为两国人文交流谱写了新篇章。”

《入殓师》导演现身观众席 中日艺术家再续前缘

圆满结束大阪世博会的演出后,上海昆剧团在东京参加了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16日-17日,上昆来到东京大田区民Plaza剧场,接连上演了三场《中日杨贵妃》。昆剧联动京剧以及日本歌舞伎·舞踊,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与日本非遗传承人共同演绎杨贵妃的故事。

其实中日艺术家携手演出可谓是“再续前缘”,早在2017年上昆四本《长生殿》创排十周年巡演时就曾在东京与京剧、能乐共同演出过杨贵妃的故事。此次开场前,许多日本观众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来到剧场等候。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戏中之人细针密缕,将每一瞬的情感波澜与情节转折细腻演绎,让观众们沉浸其中。当演至《埋玉》这一折时,台下不少观众潸然泪下,连操作字幕的志愿者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演出落幕,掌声响起,久久回荡。

曾执导电影《入殓师》的著名导演泷田洋二郎、大田区中日友好协会会长松原忠义先生、日本能乐名家津村禮次郎、清水宽二以及歌舞伎名家市川家橘也专程前来观摩《中日杨贵妃》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泷田洋二郎表示,观演令他受益匪浅,为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并希望有机会能再次欣赏昆曲表演。他还对京昆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独特的戏曲音乐令他深受感动。

18日下午,上昆又前往早稻田大学开展昆曲交流推广活动。演出前,早稻田大学给上昆颁发了感谢状。随后举行了演前讲座活动,主讲人吴双以非遗昆曲为主题,将水磨雅韵的意蕴娓娓道来,讲座中昆曲乐器的独奏solo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同时,日本研究中国戏曲的学者平林宣和先生也与大家分享了昆曲与日本在历史文化层面的诸多关联。

讲座之后,胡维露、韩宜珈、周亦敏等演员精彩演绎昆剧《牡丹亭》,让日本青年学生能够近距离“触摸”昆曲的肌理,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日两国,“艺”脉相连。上海昆剧团赴日系列演出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带上国际舞台,唱响中国之声,演绎上海精彩,让更多海外观众增进了对中国戏曲的认知与喜爱。演员主创们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提升昆曲非遗文化的国际能见度,让昆曲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焕发持久光彩。

(本文图片由上海昆剧团提供)

作者:柏可林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