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印度担忧中方“限制措施”阻碍印度发展国内制造业,中国大使回应
观察者网04-20 08:12:45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驻印度大使馆”4月20日消息,4月19日,印度主流英文大报《印度时报》刊登对徐飞洪大使的书面采访。徐大使介绍了中印高层交往、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情况,并就中方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阐明严正立场。全文如下:

1.印中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外秘及副外长已恢复对话。中方是否期待莫迪总理赴华出席上合组织峰会,或在峰会之前的任何时间访华?

中方欢迎莫迪总理出席今秋在中国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愿同包括印方在内的各方一道,举办一届友好、团结、成果丰硕的峰会,引领上合组织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造福两国及地区人民。

2.印中双方正寻求便利媒体交往,您认为媒体在解决两国信任赤字问题中扮演何种角色?

如你所言,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信任赤字,这主要归咎于近年来两国交流匮乏,出现了信息赤字和认知赤字。目前,中印业已建立的大多数交流对话机制均处于停摆状态,人文交流水平较低。尽管中方在努力提高两国交流水平,去年中国驻印使领馆共向印方发放了28万份签证,今年以来已发放逾8.5万份签证,但中国人获得印度签证却不容易。双方也尚未恢复互派记者,缺乏关于对方国家的第一手信息。一些所谓“中国不公平贸易论”“中国威胁论”通过媒体放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媒体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纽带。中方并不惧怕负面报道,欢迎印媒对中国发展和中印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中国有句古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希望媒体朋友多方获取信息和观点,突破“第三方滤镜”,以自己的视角全面报道中国。

目前中印主管部门正就互派记者和签证便利等问题密集沟通,期待能尽早取得可视化成果,弥合双方的信息赤字、认知赤字和信任赤字。

3.随着印中经贸往来缓慢恢复,印度正重新对中国开放,中方如何帮助印方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

中印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方从未刻意追求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的状况是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形成的,也会随市场变化而变化。

习近平主席日前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重视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将为印度企业带来更多商业机遇。事实上,部分印度产业界关注的产品,如辣椒、铁矿石、棉纱线在2024财年对华出口实现了超17%、160%、240%的增长。我们欢迎更多印度优质产品出口到中国,也愿协助印度企业对接中国市场需求,挖掘更多经贸合作潜力。印度企业也可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平台,到中国寻找采购商和消费者。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印方重视中国在经贸领域关切,为中国企业营造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促进中印双边经贸合作达到新的高度,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4.印度担忧中国限制设备出口和人员赴印会阻碍印度发展国内制造业。随着双边关系改善,中方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中方从未就限制相关设备出口和人员赴印提出强制性要求。相反,中国始终愿同友好国家分享经验,加强互利合作。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人获得印度签证很困难,在印中资企业经常受到不友好不公平对待,媒体上还不时出现不欢迎中国投资的声音,这些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双方需要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5.除了恢复神山圣湖朝圣和客运直航,外界也在关注跨境河流合作。中国能否向印度保证,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型水电项目不会影响流入下游国家的水量?

中方对跨境河流开发一向秉承负责任态度,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兼顾上下游国家利益。开展雅江下游水电开发,旨在加快清洁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水文灾害。

中方修建雅下水电工程经过严谨科学论证。雅下水电项目不耗水,只是利用水的势能发电。中方从不谋求“水霸权”,不会利用水资源正常开发“胁迫”下游国家。该项目不会对下游国家生态环境、地质、水资源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下游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

中印双方一直就此保持着沟通,不久将在新德里举行中印跨境河流专家级机制新一轮会议。中方将继续通过既有渠道同下游国家保持沟通,加强防灾减灾合作,造福流域人民。

6.印中似乎已经解决了持续约五年的边境对峙,两国关系出现改善迹象,但重建信任这一两国间更大的问题依然存在。我理解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中方能为进一步缓局降温、确保边境地区长期和平做些什么?

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在喀山成功举行会见,为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作出战略指引。近期,双方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加强各层级交往和务实合作,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我认为,中印关系要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坚持两国领导人“中印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等战略判断,正确看待彼此发展和战略意图。其次是要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将边界问题放在双边关系适当位置,不以边界问题定义两国关系,不让具体分歧影响双方合作。三是要稳步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做大务实合作的蛋糕,让更多民众从两国关系发展中受益,更积极投身两国友好事业。

莫迪总理日前接受播客采访时表示,历史上,印度和中国一直互学互鉴,共同为全球利益作出贡献。作为两大邻国存在分歧很正常,关键是要确保分歧不会演变成争端,双方应通过对话建立符合两国利益的稳定合作机制。苏杰生外长出席News 18印度崛起峰会时表示,2020至2024年期间发生的情况不符合两国利益和双边关系大局。的确,中印都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大国,有足够的智慧和经验处理麻烦,我对此抱有信心。

7.您曾谈到两国关系迎来重启再出发的重要契机,您认为现在有必要建立新的、有效的边境管理框架吗?

近年来,中印双方通过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军长级会谈等对话机制保持密切沟通,就边境有关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推动边境局势回归平静。在去年底举行的第2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中,双方强调充分发挥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作用,加强对边境局势常态化管控,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下阶段,双方应继续用好现有外交和军事沟通渠道,本着平等协商、相互同等安全等原则,根据实控线地区实际,进一步细化边境地区管控规则,加强信任措施建设,实现边境地区可持续的和平安宁。

8.全球普遍存在不确定性,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等政策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印中关系升温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这一不确定性?

美方单方面威胁和施压的所谓“对等关税”,实际上既不“对等”,更是单边保护主义行径,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辛勤奋斗的结果。中方不寻求关税战或贸易战,但如果把关税战贸易战强加给我们,我们必将进行坚决斗争,坚定捍卫自身利益,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全球化。

面对美方滥施关税,我们看到一些国家主动示好、降低关税,但美方并不领情,反而得寸进尺。这充分表明,面对美国的霸凌霸道,妥协退让没有出路。

美国只是一个国家,并不是全世界。美国对外贸易量仅占全球贸易总额13%,其余87%的全球贸易由剩下的190多个国家构成。这些国家有巨大合作空间,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印均面临发展任务,有着巨大合作潜力。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中印有责任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共同捍卫多边主义,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稳定性。

选稿:王珂然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