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上海古籍书店重开,老读者们回来了!
解放日报04-19 20:13:35

“这是标准的读书人节日!”提着刚淘到的两厚本《中医大辞典》,从浦东赶来的陈先生朗声道。

“以前觉得古籍书店有点‘高大上’,没进来过,没想到内容这么丰富。”“80后”文女士趁女儿参加培训的空档从一楼往上细细逛着,“要带女儿也来看看”。

4月19日,闭店改造一年有余的上海古籍书店重新向市民读者敞开大门。早上8点不到,老读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福州路。80岁的王老伯从宝山来,“还招呼了好几个朋友一起来”。79岁的徐先生说,家住附近,古籍书店从小逛到老,和店员都交上了朋友。上海图书公司古籍保护部的张李杰在门口支援书店同事,一遍遍向读者介绍开业活动,“老读者都想第一时间来看看,一定要服务好”。

老读者早早聚拢在书店门口,等待第一时间“尝鲜”。施晨露摄

1956年5月20日,上海古籍书店诞生在福州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最早的专业书店。很多老读者记得,古籍书店最初开在现址的马路对面。“在那里遇到过老市长汪道涵,还和《今天我休息》的仲星火合过影”,聚在书店门口的老读者七嘴八舌向记者回忆。

2006年10月1日,上海古籍书店迁入福州路401号,经历18年使用,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坦言,“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此次重装,书店希望带给读者打开“五感”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更要坚持专业书店的专业服务,“我们很自豪可以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不辜负读者对一家专业书店的期待”。

上海古籍书店开业首日施晨露摄

开业当天,店堂里可以闻到经过数遍熏香的书店专属人文香,听到现场古琴演奏的书店专属音乐,文人香制香体验、雕版印刷展示等活动在书店不同楼层举办。

人气最旺的当属三楼“淘书乐园”,原位于一楼的30平方米上海旧书店面积扩大数倍,汇聚4000余种特价书和23000余种旧书。不少老读者直奔此地,书架之间人潮汹涌,几乎插足不进。有人推着小推车,篮筐里已经收获满满,有人弯腰探进柜子下方的书架拼命“寻宝”,还有人抱着挑到的书到一旁座位区直接读了起来。

三楼“淘书乐园”人气旺施晨露摄

收银台前人流不断,一位78岁的老读者搬来一厚摞书,记者一数22本;家住闵行的钱先生淘到一整套24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1200元,比新书贵,但这个版本好,只有这套,赶紧抢下来”。

三楼收银台应接不暇。施晨露摄

“盼了很久,终于重新开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大一的袁同学是人群里的年轻面孔,“书比以前更多,分类也更清楚,书店最重要的吸引力还是书”。

“我们带着全国42家古籍出版单位的豪华阵容来助阵。”中华书局党委书记肖启明说,在上海古籍书店揭牌成立的全国古籍出版物(上海)发布中心是一个创举,将成为全国古籍出版物的重要亮相窗口,“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资源,搭建平台,提升古籍出版的社会影响力”。

2025全国古籍千种精品展在书店二楼举办。施晨露摄

北京中国书店董事长张东晓用“敬佩”二字形容感受,“中国书店和上海图书公司、上海古籍书店共同见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次上海古籍书店重装开业,无论是丰富的藏书还是精心打造的文化空间,都让我们看到书店在传承与创新上的不懈努力”。

走上六楼屋顶花园,第一场“旧书新知·淘书乐”周末特色旧书市集的摊主们带着各自收藏摆开了摊。书画家、报人“补白大王”郑逸梅的孙女郑有慧正为书友介绍祖父的作品《花果小品》。施蛰存之孙施守珪带来三本祖父为他题写的签名本,他笑道,“这是样书,以后有机会再多整理一些家里的签名本。”“70后”旧版武侠收藏家卢军说,第一次从买书人变成卖书人,希望自己的收藏找到更多知音。一个个小摊位标注着“旧书朋友圈”标签,一家家逛来别有趣味,与藏书家们聊上几句,成为淘书之外的另一桩乐事。

在屋顶花园举办的周末特色旧书市集搭建“旧书朋友圈”施晨露摄

“为读者呈现一个有意思、有温度、有品位的综合性空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说,希望古籍书店构建“典籍活化的新场景、全民阅读的新空间、融合传播的新范式”,回应时代之变,赓续文化使命,让阅读成为市民触手可得的生活方式。

读者在敦煌空间里的“藏经洞”特色空间翻书、拍照。施晨露摄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