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你司开冷气了吗?申城写字楼控温各显神通 舒适节能两不误
东方网·城市导报04-18 10:32:17

本报讯 (记者 柏可林) 上海正在经历史上最炎热四月,动辄三十多度的气温让人恍惚:“这哪是春天,明明是初夏!”该是开空调吃冷饮的时节,不少上班族却吐起了槽:“写字楼的中央空调还没切换制冷模式,上一天班衬衫都馊了,就问谁家公司还在开暖风?”

白领小沈在延安西路某写字楼上班,从他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公司会议室宽敞通透,玻璃幕墙超大采光。“可太热了,会议室的椅子都烫屁股。”小沈告诉记者,有天中午同事们下楼吃饭,新招的实习生乖巧地把空调打开,调至“雪花”模式,结果办公室温度很快升到33℃,体感比室外更闷热。大家哭笑不得,经理告诉实习生中央空调要到5月才开启冷风,现在打开就是加热模式。“最后经理请大家喝了冰咖啡物理降温。”小沈苦笑着说。

坐标切换到五角场,在该片区某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刘雯(化名)告诉记者:“这几天的命是小风扇给的。”刘雯工位朝西靠窗,到了下午又热又晒,头昏脑涨:“连键盘都是温热的,桌子上的巧克力都化了。”写字楼物业通知,要连续三天平均28℃以上才会开冷气,偏偏上海的春天始终“差口气”。 

中央空调开冷气就那么难吗?是物业舍不得花电费吗?带着白领们的疑问,记者咨询了几位机电工程师。据介绍,一些高端空调设备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高效的制冷剂循环,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制冷和制热模式的切换。而一些老式的两管制中央空调,冷、热源共用同一组供、回水管,使得整个区域在同一时刻只能供冷或供热,在换季时要人工手动切换冷热模式,相对麻烦。

在上海,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和ESG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存量或新建写字楼摸索出了一套既节能又舒适的室内空气解决方案。过去一周,记者走访沪上多处CBD的写字楼发现,室内温度比较凉爽,即便穿着正装也不觉得热。

位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第一高楼,也是集商业、办公、观光、会议、酒店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超高层综合体。大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半年的供暖季已经于3月24日结束,大厦切换供冷模式。不过目前为过渡季节,大厦还未全面开启供冷,利用室外新风以及局部区域供冷来调节室内温度,既节能环保,又能保持舒适。上海中心大厦开发了一套智能化系统控制中央空调系统,可以针对租户的需求,实现末端点位的精准化控制,从而为租户提供舒适的环境。

位于新天地的瑞安广场是上海首批甲级写字楼,楼内汇聚70余家企业,出租率达96%。瑞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4月9日,上海室外气温骤升至28℃,温控系统自动触发预设温控阈值,及时启动制冷模式,为楼内租户提供清凉宜人的办公环境。“瑞安广场采用的是创新分区温控系统,可以科学优化能源使用与舒适度平衡。”该负责人介绍,“内圈恒温供冷,在核心办公区高精度控温,减少温度波动对舒适度影响;外圈智能调节,可以根据季节变化自动切换制冷/制热模式,精准响应气候需求;在过渡季节也可以做到动态优化,依托实时气象及室内环境监测数据,智能调控设备运行,确保舒适节能两不误。”

位于徐汇滨江的保利西岸中心是新崛起的城市地标,吸引不少新兴企业入驻。春夏时节,如何运用楼宇自动化系统提供更舒适的办公环境?保利物业总结了一套经验制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五月冷热过渡期间,在楼层新风机组常开的同时,我们也会开启冷却塔给中央空调散热,这样既能达到节能,又能保证舒适体感。若遇到室外超过28-30度、室温超过24度时,则会适当开启冷冻主机。如果遇到极端高温,所有的空调机组会第一时间开启。”此外,物业客服也会与入驻企业设立点对点的微信沟通群,针对空调开启/关闭、温度调节、故障排查等事宜,做到及时响应,争取现场一小时内解决。

这个春天已经派发过数次“初夏体验券”,气象历史数据统计显示,今年4月1日至15日,徐家汇站平均气温17.9℃,为187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随着冷暖空气交汇,周六及下周一前后上海会迎来两场较明显的降雨,气温也会逐渐回落,最低温降至13℃左右,最高温回落至25℃以内。

还没吹上冷气的朋友请少安毋躁,少闷热、多清爽的体感又要回来了。


作者:柏可林
选稿:魏丽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