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毕飞宇:几乎没有同行怀疑过他,阿来是真正的作家
上观新闻04-12 20:23:00

2000年,41岁的藏族作家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为茅盾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5年过去,《尘埃落定》依然是频频被改编为不同艺术形式的文学母本,而阿来也始终保持着高频的创作,《空山:机村史诗六部曲》《格萨尔王》《瞻对》《云中记》《寻金记》等长篇力作不断,今年3月刚刚出版长篇非虚构新作《大河源》。

“明明可以在文学史里‘吃利息’,但还要做文学界的黄金‘牛马’。阿来老师的勤奋和对文学本真而炽烈的热爱和创造激情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无法获奖这样早,至少学您写到老。”4月12日,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为主题的阿来作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办,青年评论家李壮由衷的感慨引起一片笑声。

年少成名的阿来则坦言,自己有过一段写作的迷茫期。“20多岁看到人家写作拿一点稿酬,出一点小名,我也有这样的虚荣心。慢慢地,写到30岁,我突然觉得,如果文学只是为了名,为了利,那做别的事也可以。我突然写不动了,没有任何写作的兴趣,年轻时对文学的理解或者说附加在文学上的目标非常虚无。”

阿来在作品研讨会上

整整四年,阿来没有写作。最后拯救他的写作的正是被用作此次研讨会主题的这句话——“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在四年的写作空白期,阿来想清楚了文学的核心要义是关于人的自我构建。“我出生在偏僻的小地方,村子里只有20户人家,每户人家之间的距离都很远,去最近的舅舅家要走20多公里,穿过森林、雪山、草场、庄稼地。这个世界又大又小,人的状态也是如此,我的家乡人有质朴的一面,另一面非常保守;可以说他热爱乡土,但热爱到另一种程度时,就变成了固执、冥顽不灵。从事文学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建构和解放,我从文学中知道另外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比起影响别人,我想通过文学写作把自己变成一个更符合人的基本定义的人,而不是某一个文化影响下的人。在某一个文化影响下,他可能非常热爱、忠诚,但也可能非常偏激、狭隘,有没有一种可能,既基于一种文化,同时又能够超越这种文化,既基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超越个人生存的基本原则,我的写作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奔走。”

《尘埃落定》25周年纪念版揭幕。施晨露摄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提醒人们注意,阿来其实是一个非母语写作者,“如果读者、作家、批评家把阿来身上这个元素抛弃了,那我们远远低估了阿来。”

阿来对此回应,“我是语言的信徒。我不能遍学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在我所掌握的语言中,哪个语言美,哪个语言能把叙事、抒情、思想高度有机熔于一炉,我认为就是汉语。”

中国写作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用“多民族的文化使者、大自然的人文伴侣”形容阿来。“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是对家族部落历史的书写,凸显了他作为藏族作家独特的民族身份,但这并非《尘埃落定》追求的全部,同样重要的还在于阿来在建构历史课题过程中展开的对人类普遍发展之力的寻觅,《空山》《云中记》循着相同的脉络,引发人和自然,以及生命、生存和死亡等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可以说,阿来的小说既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印记,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共生共荣的艺术折射,透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大思考。”潘凯雄说,《三只虫草》《蘑菇圈》《西高地行纪》《去有风的旷野》《大河源》等作品彰显着阿来对自然和社会、大地和人类、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阿来散步时,他常常突然消失,不是蹲在路边对着某朵花拼命拍照,就是溜达到公路下面的沟沟岔岔端详某种植物。他手机里存有各种各样花花草草的照片几万张之多,有的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呈现,有的恐怕还深藏于他庞大的创作计划之中。”

阿来部分作品

“阿来是一位具有精神超越性的作家,他笔下有精彩的世俗生活,但如果文学只有世俗性没有超越性,就会陷落、匍匐在地面上立不起来。超越性就是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朽,还有值得用生命追求、为之绚烂的东西,这是阿来作品中非常响亮的主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说,“阿来重新理解了世俗中的人,世俗中的西藏,也重新理解了生生不息的生活,不可摧毁的意志、不可撼动的精神。他既重新理解了历史,也重新理解了人,这是阿来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通过书写作品中的超越性,扩大了中国文学的疆域。”

“虽然总体来讲当代小说对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认知功能在降低,但通过阿来的小说,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种建立于清晰的历史叙事之上,在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的框架下,展现人具体的生存和内在世界的可能性。”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说。

“阿来是一个自带文化气质的作家,他的创作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有广博的民族民间文化特点,融生活真实与寓言色彩于一体,化历史风云变幻于恒定的文化底色之上,在主题表达上始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

“在我过去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几乎没有听说过哪个同行对阿来表示过怀疑。换句话说,阿来是在当代中国文坛上被作家尤其是被好作家普遍认可的一个作家,我要说的是,这才是真正的作家。”毕飞宇说。

阿来作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