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始于明代,三林这个历史悠久的庙会今天启幕!
上观新闻04-12 20:18:00

下午1点,风雨中,长长的行街队伍已经在三林老街整装待发。锣鼓喧天,龙狮队开道,紧跟其后的是一支送嫁的队伍,花轿后边,独轮车系上了红绸,其上或捆扎着几床簇新的被子,或堆叠着蓝色的土布;还有人挑着扁担,担着贴上了大红“喜”字的蒸笼等旧时家中常见的生活用品。

婚嫁巡游

婚嫁巡游

“三月半,上圣堂。”4月12日,正逢农历三月十五,祈福仪式、民俗文艺巡演、“非遗”展示与体验、烟火市集等诸多活动在浦东新区三林镇崇福道院、三林塘老街和前滩公园巷同时展开,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正式启幕。这一庙会,不仅代表古镇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

三林的文化让人自豪

得知三林老街上有民俗文艺巡演,在老街上住了三四十年的李青早早候在一旁。展现地道民俗的舞龙舞狮、婚嫁巡游、八仙过海、倒骑毛驴、虾兵蟹将、茶酒担表演依次从她身旁经过,令她勾起了不少回忆。“以前老街的路很窄,后来改建好后,路拓宽了,年年都有这样的庙会,这种民俗活动特别让人欣喜,它代表了一种朴素的情感,期盼国富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李青说,自己祖祖辈辈都是浦东人,“我们从小就爱逛庙会,三林有传统的龙狮文化,有老街巡游和民俗仪式。把庙会这种形式传承下去,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非遗和传统文化。”

婚嫁巡游

2013年,上海三林塘圣堂庙会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庙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彼时北至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往往商贾云集,道院内钟声齐鸣,三林的文人雅士则把这种融商业、旅游、宗教于一体的庙会称为“三林十景”之一。作为浦东嘉年华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本届庙会以“承文脉商韵,兴海派风华”为主题,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消费理念,通过“文化+”模式激活城市活力,打造沉浸式的文化空间和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舞龙舞狮表演

当天,除了民俗行街队伍外,老街旁的河面上还赛起了龙舟。扛着长枪短炮的民俗爱好者一路跟着行街队伍,快门按个不停。

由于风雨天气,原定于室外水上舞台的演出,临时改到室内。三林是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办公室所在地。本届民俗文化节,三林江南丝竹乐团邀请多支上海市首批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团体首次联袂登台演出,带来《老六板》《欢乐歌》《行街》等经典曲目。“这种民俗盛景,孩子们平日里很少看到,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下来。”市民王女士说。

腰鼓队

退休前,李青担任过社区学校的校长,她对三林老街的历史如数家珍。“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三林在明代起就很繁盛了,这里也出过很多文化名人,从老街上一路走来,本帮菜、肉皮、崩瓜都是特色,三林的文化让人很自豪。”

“文化+”激活新消费

旧时,三林塘地区以农业为主,三月中旬恰值农忙前夕。“三月半”庙会为当地乡民买卖农具、农副产品等提供了一个周期性、临时性的集贸空间,同时包含休闲娱乐、饮食场所,吸引大量游人前来观赏,遂在崇福道院周边以及三林老街等地形成盛大的“庙市”景观。1949年以后,圣堂庙会改名为“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加强城乡物资交流、振兴地方经济为宗旨。

三林老街上的汉服爱好者

今年的民俗文化节延续这一传统,将消费与民俗结合,在前滩公园巷创新构建“文化+消费”融合生态圈,将传统市集升级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民俗体验空间。

255米长的钱家滩路上,来自江浙沪的60多个商家齐聚一堂。作为浦东首条周末常态化步行街,前滩公园巷自去年开业以来,以“滨江轻质生活目的地”为特色,和相邻的晶耀前滩与前滩休闲公园等共同形成了“Mall+街区+滨江公园”的独特商业形态。

民俗文化节期间,这里刮起了一阵“民俗文化+商业”的旋风。“非遗技艺类”让游客参与体验匠人们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品牌餐食类”让游客大快朵颐、一饱口福,“文创衍生类”让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个性服装、家具家电。同时,三林崩瓜、三林筠绣、海派盘扣、下沙烧卖、高桥松饼、盐仓水晶年糕等近30个非遗美食、美物摊位,让游客流连忘返。

民俗文艺巡演

据悉,活动期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强国直播 便民助农”还将推出“上海民俗文化节专场”。世界武术冠军汤露将作为“文化体验官”,现场体验龙舞、瓷刻等非遗项目,通过直播间对外展现三林镇非遗精髓,弘扬传统民俗技艺的魅力。同时,“强国好物推荐”将携手三林酱菜、乐惠米业、潮乡源等品牌,通过直播间展示三林特色产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